但也罷了,這點性子隨朕,倒也不算是什麼錯事,畢竟你老子都這樣。
其實這樣也好,你要是沒有火氣的話,恐怕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文人了,現在這樣子雖然有些不好,但是你是儲君,還輪不到別人說你不好的地方。
朕不會責罰你生氣這件事情的,朕偶爾也會生氣的,就不要說是你了。朕不悅的事情,是你為什麼非要見許青鸞,你難不成不知道許青鸞是朕的人嗎?非要讓朕的人和你見面,告訴你這個太子,他也願意效忠於你,你這個太子才會安心,難不成朕還不能夠清楚這些事情到底是什麼意思?
朕當然知道你在擔心這些事情,但是朕也希望你不要太過於在意這些事情,說罷,你到底為什麼要見許青鸞,還有那傢伙到底和你說了什麼。”
“兒臣之所以要見許大人,倒不是因為兒臣必須要見許大人。
兒臣之所以想要見許大人,是因為臣覺得的,既然長安品級較高的官員都曾經到兒臣的府上一敘,那麼兒臣就已經邀請許大人到兒臣宮中一聚。
然後兒臣第一次邀請許大人,許大人就說自己身體不適,將這件事情拒絕了。
兒臣想要效仿出師表當中的三顧茅廬之舉,正是諸葛武侯所寫的那篇,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兒臣以為許大人賢能,所以才會如此看待,但是不曾想許大人如此行事,故兒臣有些心寒。
再加上近來邊軍諸事讓兒臣覺得有些心煩,兒臣擔心邊軍糧草轉運困難,所以對於此事日思夜想,數日都沒有睡過好覺,就不要說許大人還誆騙於兒臣,兒臣對於此事才會如此憤怒。
兒臣希望父皇責罰兒臣,不然兒臣恐怕下次應對到這些事情的時候,還會再犯這樣的錯誤。”
皇帝說道:“朕還真是要罰你,你這逆子在解釋自己的同時,還不忘誇讚自己一番,還真是厚顏無恥,但是好在你說的話倒也不假,再加上你是對邊軍諸事擔心,朕也就不罰你做別的事情了,你去找內閣諸臣商量一下如何解決今冬糧草轉運的問題吧。”
“兒臣明白,不知道陛下還需要兒臣做些什麼事情。”
皇帝說道:“朕還想知道你和許青鸞到底說什麼了。”
“許大人一開始說的話是,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因為生活是苦難的,更不要說是像是兒臣這樣的人,兒臣這樣的人是大吳的國本,更是要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
但是他覺得兒臣應該歌頌生活,而不是苦難,任何苦難都是痛苦的,任何對於苦難的歌頌,都是別有用心和居心叵測,告訴兒臣吃苦才能夠成功的人,大多數也都是希望兒臣能夠無聲去承受苦難的。
除了這些話,許大人說讓兒臣注意生活當中的一些事情,告訴兒臣不應該對自己的要求太多餘嚴苛,不應該對於這些事情都有過多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