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法》中提出的“《水滸》文字之妙,全在同而不同處有辨”,就是對《水滸傳》人物塑造藝術的一種專題研究。此外,關於《水滸傳》的版本、作者、成書年代、思想傾向、藝術特色等方面的專題研究,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些專題研究的初步嘗試,為後來的《水滸傳》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近現代《水滸傳》研究

近現代《水滸傳》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的舊式研究階段;二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新式研究階段。

(一)舊式研究階段

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前,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水滸傳》研究也呈現出新舊交替的特點。一方面,傳統的評點、序跋、筆記體研究仍在繼續;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視角也開始被引入到《水滸傳》研究中來。

傳統研究的繼續

在這一時期,傳統的評點、序跋、筆記體研究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如黃人的《小說小話》、錢靜方的《小說叢考》、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等,都有關於《水滸傳》的論述。這些論述,雖然仍然屬於傳統的研究範疇,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如黃人在《小說小話》中,就從“小說與社會”的角度,對《水滸傳》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水滸傳》所描寫的“草澤英雄”,實際上是“社會之不平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這種從社會政治的角度解讀《水滸傳》的方法,在當時是比較新穎的。

新方法的嘗試

在這一時期,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開始被引入到《水滸傳》研究中來。如胡適的《水滸傳考證》,就運用了歷史考證的方法,對《水滸傳》的作者、成書年代、版本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胡適的考證方法,雖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他的這種敢於打破傳統、勇於創新的精神,對後來的《水滸傳》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新式研究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也被廣泛地運用到《水滸傳》研究中來,為《水滸傳》研究開闢了新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運用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下,《水滸傳》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聶紺弩的《〈水滸傳〉是怎樣寫成的》、何滿子的《論〈水滸〉》、劉大傑的《〈水滸〉研究》等,都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水滸傳》進行深入研究的典範之作。這些著作,不僅從社會政治的角度揭示了《水滸傳》的思想內容,而且從藝術的角度分析了《水滸傳》的藝術成就,為《水滸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專題研究的深入

在新中國成立後,《水滸傳》的專題研究也得到了深入的發展。如關於《水滸傳》的版本研究、作者研究、成書年代研究、思想傾向研究、藝術特色研究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這些專題研究的深入,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瞭解和研究《水滸傳》,而且也為後來的《水滸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比較研究的興起

比較研究是文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透過對不同作品之間的比較,揭示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和聯絡,從而深化我們對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在《水滸傳》研究中,比較研究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將《水滸傳》與《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其他古典名著進行比較研究,將《水滸傳》與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比較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水滸傳》,而且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外文學的共同規律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