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水滸傳》的學術研究與未來展望 (第1/8頁)
水滸傳深度解讀之續作 劉智航音樂家文學家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水滸傳》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水滸傳》研究,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也是一個常新的課題。說它古老,是因為《水滸傳》自問世以來,就為它所產生的時代及其後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讀者所關注,人們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對它進行解讀、品評和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評點、序跋、筆記、專著等;說它常新,是因為《水滸傳》作為一部內涵極為豐富的古典小說傑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和學術的進步,總有新的課題、新的視角、新的方法被不斷地引入到《水滸傳》研究中來,從而不斷地推動《水滸傳》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一、古代《水滸傳》研究
《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的水滸故事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加工整理而創作出來的。明代以來,隨著《水滸傳》的廣泛傳播,人們對它的品評和研究也逐漸展開。嘉靖年間,李贄率先對《水滸傳》進行了評點,開創了金聖嘆之前《水滸傳》評點的先河。萬曆年間,天都外臣序刻《水滸傳》一百回繁本,是現存最早的比較完整的《水滸傳》版本。崇禎十五年(1642),著名小說評點家金聖嘆腰斬《水滸傳》,將一百回繁本刪改為七十回本,並逐回進行了細緻的評點,在《水滸傳》研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金聖嘆的評點,代表了古代《水滸傳》研究的最高成就,影響極為深遠。清代以來,直至民國年間,人們對《水滸傳》的研究,多是在金聖嘆評點的基礎上進行的,或繼承,或發展,或反駁,新的成果不斷湧現。
綜觀古代《水滸傳》研究,其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評點方式的普遍運用
評點是我國古代小說批評的一種重要方式,對小說進行圈點、批抹和評論,形式靈活自由,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精煉,往往三言兩語,即能切中要害,發人深省。明代以來,評點方式被廣泛地運用到《水滸傳》研究中來,出現了大量的評點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贄評點本和金聖嘆評點本。李贄評點《水滸傳》,側重於從社會政治的角度揭示梁山起義的原因,強調“亂自上作”,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李贄的評點本現已亡佚,我們只能從他人的轉述中略窺一斑。金聖嘆評點《水滸傳》,則更多地從藝術的角度入手,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把古代《水滸傳》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序跋題詞的廣泛使用
序跋題詞,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作者或他人透過為之作序、作跋、題詞等方式,介紹作品的創作情況,闡述自已的藝術見解,或品評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在《水滸傳》研究史上,序跋題詞也被廣泛地運用。如天都外臣《水滸傳敘》、袁無涯《刻水滸全傳序》、李卓吾《忠義水滸傳敘》、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陳忱《水滸後傳序》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字。它們或介紹版本情況,或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或總結作品的藝術成就,對於我們瞭解和研究《水滸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筆記體研究的豐富多彩
筆記體研究,是古代文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作者在閱讀作品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內容廣泛,形式靈活,往往能夠提出一些新穎獨到的見解。在《水滸傳》研究史上,筆記體研究也是成果豐碩。如王望如的《評水滸全傳》、劉鑾的《五石瓠》、焦竑的《焦氏筆乘》、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等,都有關於《水滸傳》的精彩論述。這些論述,雖然大多比較零碎,但往往能夠切中要害,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專題研究的初步嘗試
隨著《水滸傳》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對《水滸傳》的某些專題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如毛宗崗在《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