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證中心,絕對隔離區。維生艙內,粘稠的維生液如同凝固的時光琥珀。李晴的意識懸浮在混沌的深海中,塵封的劇痛與新生綠芽的感知碎片緩緩沉降,化作意識海底的暗色礁石與微光苔蘚。共生錨點穩定而冰冷,如同深海巨獸的脊柱,將她錨定在這片技術與混沌交織的疆域。螢幕上,“創傷與新生共振”的複雜波形已趨於平穩,如同風暴過後的海面,殘留著深沉的餘韻。

“嘗試提升感知解析度。”秦明的聲音帶著科研者的冷靜與一絲不易察覺的亢奮,“目標:周金海案涉案物證。焦點:塘灣村西區歷史土壤樣本(掩埋廢料層)、周金海保險箱內活性炭吸附劑殘留物。輸入強度:0.018%。資訊模式:分子結構模擬資料流。”

不再是模糊的畫面或情緒,而是高度壓縮的、代表物質最本源構成的原子座標、化學鍵能、晶格排布等抽象資料流!這是將物質世界的“指紋”,直接投射進李晴混沌的意識之海!

資訊流如同冰冷的量子雨,無聲地灑落。混沌的漩渦深處,感知的觸鬚本能地“蜷縮”,似乎對這種純粹理性、毫無情感的資訊感到陌生。但很快,一種奇異的共振發生了!李晴意識深處那片源於混沌印記的、對能量與物質本源的深層親和力,被這微觀世界的“語言”所喚醒!

感知觸鬚不再是被動接收,而是如同精密的探針,主動刺入資料洪流:

塘灣村掩埋廢料層土壤樣本:資料流揭示的分子圖譜混亂而充滿“傷痕”。重金屬砷、汞的化合物分子如同猙獰的異形晶體,粗暴地嵌入原本的矽酸鹽土壤晶格中,造成大量結構畸變和能量斷點。更關鍵的是,圖譜中檢測到一種獨特的有機矽包裹層殘留——這絕非自然形成!這是人為新增的鈍化劑,意圖將重金屬暫時“封印”在土壤顆粒表層,延緩其向下遷移和向植物富集的速度!但包裹層本身已經開始劣化,裂痕密佈,如同失效的封印!

周金海保險箱內活性炭殘留物:其分子吸附結構圖譜上,清晰地“烙印”著大量被它吸附捕獲的重金屬離子特徵!這些特徵,與掩埋廢料土壤中提取的重金屬離子能譜…高度吻合!如同指紋比對!更令人震驚的是,活性炭的碳基結構內部,檢測到微量的、屬於某種特定工業催化劑的分子標記——這種催化劑,正是當年鑫隆化工廠處理某種含砷廢料時使用的專利配方!

冰冷的分子資料,在混沌的感知中,化作了無聲的證言!人為新增的包裹層證明了刻意掩蓋;活性炭吸附的特定重金屬離子如同從兇手口袋翻出的沾血兇器;專屬催化劑分子標記則像兇器上刻著的工廠銘牌!這三份來自不同時空、不同地點的物證,在分子層面,被李晴的混沌感知強行“縫合”在一起,構成了一條穿越十數年時光、無可辯駁的鐵證鏈!周金海及其同夥,不僅隱瞞汙染,更利用鑫隆化工廠的技術(鈍化劑、催化劑)進行拙劣的掩蓋,最終導致了汙染的長期潛伏和後續的集中爆發!

維生艙外,秦明團隊目瞪口呆地看著螢幕上李晴腦波反饋同步生成的、極其複雜的分子結構疊加圖譜和標註線。這超越了現有分析儀器的精度!這是混沌意識對物質本源最直接的“閱讀”!

“分子傷痕…她‘看到’了汙染被製造和掩蓋的過程!”材料學家聲音顫抖。

海東市檢察院,審訊室。燈光慘白。周金海坐在鐵椅上,昂貴的絲綢襯衫被冷汗浸透,早無昔日金錶大亨的派頭。面前的桌面上,並排放著三份檢測報告:

塘灣村掩埋廢料層土壤分子結構分析報告(標註人工鈍化層及劣化狀態)。

周金海保險箱活性炭殘留物重金屬吸附圖譜。

活性炭內部檢測到的鑫隆化工廠專屬催化劑分子標記報告。

林薇沒有咆哮,她的聲音平靜得像手術刀:“周金海,解釋一下。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