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證中心,絕對隔離區。維生艙內,粘稠的維生液如同微溫的羊水,包裹著李晴殘破卻趨於穩定的軀殼。冰冷的合金與聚合物束縛具如同第二層骨骼,深深嵌入她的血肉與神經,編織成一張維繫生命的共生網路。混沌的漩渦在意識深處緩慢旋轉,不再狂暴,卻深不見底,帶著一種原始海洋般的厚重與孤寂。共生錨點——秦明如此命名這新生的連線——不再僅僅是束縛的鎖鏈,它已成為她存在本身的一部分,如同深海魚類的發光器,既是囚籠,也是器官。

意識在無邊的疲憊中緩慢甦醒,如同沉船於深海的探險家,一點點感知著周遭的“水域”。維生液流的脈動、艙體迴圈系統的低沉嗡鳴、遠處監控裝置規律的電子音…這些冰冷的機械節拍,竟與她體內混沌能量的潮汐產生了微弱的共振。一種前所未有的、奇異的存在感瀰漫開來——她不再僅僅是“居住”在這具軀體裡,她正與這維繫她的技術牢籠,與更遠處城市無形的能量網路,形成一種模糊的、液態的連結。

“嘗試輕微神經反饋測試。序列alpha,強度0.01%。”秦明的聲音透過艙體通訊器傳來,帶著一絲剋制的期待。

瞬間,一股極其微弱、編碼化的電流訊號,如同最細的銀針,刺入李晴新生的神經感知網路。

沒有劇痛。只有一種奇異的、被“觸碰”的感知。她混沌的意識本能地“蜷縮”了一下,隨即,一股微弱的、非指令性的生物電反饋順著共生錨點的迴路逆流而上!

維生艙外,監控螢幕上代表李晴生命體徵的曲線旁,一個獨立的反饋波形圖猛地跳動了一下!一個清晰、短暫、與測試訊號完美對應的反饋尖峰!

“成功了!自主神經反饋!”一名研究員的聲音帶著壓抑的激動,“錨點通路穩定!意識活動確認!”

秦明緊盯著螢幕,長長舒了一口氣,眼中閃爍著科學探索與人性關懷交織的複雜光芒:“記錄時間點。準備下一階段:低強度環境感知輸入。”

海東市檢察院,特別案件指揮室。空氣凝重得如同鉛塊。巨大的案情白板佔據了整面牆,上面密密麻麻貼滿了照片、圖表、關係網連線——鑫隆化工廠、惠民拆遷、塘灣村、王強、李國富、趙大勇、索爾森、吳天華…一條盤根錯節、深入社會肌理的黑色根系被清晰地解剖出來。白板中央,是那本來自紅星工廠、封面發黃的《病理觀察錄 – 吳》。

林薇站在白板前,指尖劃過吳天華早期日記中那些充滿希望與絕望的字句,最終停留在後期那充滿怨毒與“淨化”狂想的塗鴉上。她拿起一支紅色記號筆,在“秩序地平線基金會”(ohf)與“鑫隆化工廠”之間畫上一條粗重的連線,又在連線旁重重寫下兩個字:“土壤”。

“吳天華的悲劇源於絕望,但他的‘淨化’理論能找到實踐的土壤,根源在這裡!”林薇的聲音帶著穿透性的冷冽,她指向白板上惠民拆遷虛增補償款的證據和王強家異常高額的轉賬記錄,“貪婪!系統性的貪婪與監管缺位,製造了王強家這樣‘意外暴富’卻又極易被操控的目標,也為趙大勇、李國富這樣的蛀蟲提供了滋生的溫床和洗錢的通道!”

她又指向塘灣村汙染地圖和陳大海的證詞:“長期的、有組織的環境犯罪!鑫隆的非法排汙不是孤立的,它與拆遷補償的黑幕、基層管理的渙散交織在一起,共同毒害了土地和人心!這片被毒害的‘土壤’,成了吳天華和索爾森篩選實驗體(流浪漢、黑工)、建立據點(舊貨市場地下)、測試危險技術的‘完美’試驗場!普通人的苦難,成了他們瘋狂計劃的墊腳石!”

她拿起吳天華筆記本里夾著的一張泛黃的、邊緣燒焦的舊照片。照片上是一個面容溫婉的女人,依偎在年輕時的吳天華身邊,笑容恬靜——那是他的妻子。林薇將照片輕輕貼在白板“吳天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