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通鑑》摘句:"藩王之於國,猶枝葉之於幹,枝葉茂而幹愈固。"
蕭虎站在觀星臺,望著這對父子,想起三年前的質子入侍奏疏:"質子者,非人質,乃制度之錨也。" 如今,達瓦的甲冑、詔書的硃批、宮牆的磚石,共同構成了這個錨點 —— 用蒙古的血脈承載大元的法度,以漢地的典籍闡釋草原的祖訓,讓西域的治理,在制度的框架下實現真正的合流。
至元十二年孟夏,和林宮牆立起《邊疆治理碑》,碑體用漠北磁州鐵與西域玉石合鑄,正面浮雕狼首紋,背面刻蕭虎的《治邊十策》,蒙漢雙語對照:
"治邊有十策:一曰立符牌,明勘合;二曰廣站赤,通訊息;三曰嚴鐵礦,控兵器;四曰重稅賦,充國用;五曰興儒學,化民心;六曰置質子,固根本;七曰修水閘,控航運;八曰精輿圖,明經緯;九曰強商盟,利流通;十曰合蒙漢,定章程。此十策者,非恃力而恃制,非恃險而恃網,故能聚沙成塔,化狼為臣。"
商隊的駝鈴聲再次響起,這次,鈴聲中多了達瓦的怯薛軍號角。他們沿著宮牆前行,車輛上的雙虎紋商牌與宮牆的狼首磚相互輝映。蕭虎望著這場景,忽然明白,大元的邊疆治理,從來不是靠某個人的權謀,而是靠無數能工巧匠的雙手、無數文臣武將的智慧,將制度的種子,深深埋進每一塊磚石、每一張輿圖、每一道符牌之中。
當暮色籠罩和林,宮牆的狼首紋與雙虎紋漸漸模糊,唯有制度的輪廓,在歷史的長空中,愈發清晰。蕭虎知道,這個以制度為磁石的帝國,終將沿著既定的軌道,邁向輝煌的未來,因為它的根基,是人類最偉大的創造 —— 讓秩序取代混亂,讓理性戰勝盲從,讓邊疆與中心,在制度的網路中,永遠緊緊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