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力挽狂瀾 (第1/3頁)
重燃1978:工業神手從修車鋪開始 一打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焊花最後一閃,熄滅。
張玉海師傅長長舒氣,摘下焊帽。他滿臉疲憊,眼神卻透著自豪。
幾天鏖戰,克服了人為破壞,那道凹槽終於被填滿。鎳基合金閃著暗沉金屬光,堅硬、緻密,略高於原始滾道。
焊道如魚鱗,粗糙不平,像個剛出爐的粗胚。離光滑如鏡、尺寸精準,還差得遠。
但在場的人——趙國棟、劉工、錢師傅、張玉海,還有聞訊趕來的高建軍——全都激動難抑。
最難的堆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了!
“成了!堆焊成了!”劉工聲音發顫。“真他孃的不容易!”錢師傅感慨。
李向前看著重生的軸承內圈,也鬆了口氣。最危險的一步跨過,但決戰才剛開始。
目光落在粗糙的堆焊層上。
下一步,精密磨削定型!
精度要求:微米級(μm)!千分之一毫米!
這層合金,比原軸承鋼還硬!
考驗裝置,更考驗技術和耐心!
所有目光,齊刷刷投向磨工車間第一人,“高一刀”——高建軍。
高師傅上前,仔細打量內圈,眉頭緊鎖。上次磨裂紋是去除,相對簡單。這次是在硬合金上“雕刻”複雜滾道,難度幾何級增長。
“小李師傅,”高師傅聲音低沉,“這鎳基合金,硬!焊道不勻,易崩砂輪,易變形。滾道圓弧、接觸角,差一絲都不行。挑戰……太大了!”
氣氛再次凝重。堆焊成功只是“有”,能不能“精”,才是關鍵。
李向前早有準備,拿出圖紙和手寫方案:“高師傅,難點我考慮到了。三步走。”
高師傅湊近細看。
“第一步,粗磨。”李向前指著方案,“粗粒度砂輪,快進給,去大半餘量,留0.1毫米。”
“第二步,半精磨。”他繼續,“細粒度砂輪,慢進給,提精度,留0.02毫米。”
“第三步,精磨。”語氣鄭重,“微粉級砂輪,白剛玉或CBN。極小吃刀量,零點零零幾毫米,慢速往復,配合線上測量,最終達標。”
方案引數詳盡,砂輪型號、速度、深度、修整要求,一清二楚。高師傅暗暗點頭,這細緻得不像年輕人手筆。
李向前補充:“發熱是大問題。冷卻要足,要過濾,防二次劃傷。建議加磁性分離器和紙質過濾器。”
他又拿出幾個油紙包好的小砂輪:“託人弄來的特種砂輪,還有小直徑CBN砂輪頭,應該夠用。”
高師傅拿起一塊砂輪摩挲,看著李向前篤定的臉,疑慮全消。這小子,理論實踐傢伙事兒全齊了!
“行!”高師傅一拍大腿,眼中閃著興奮,“方案夠細!考慮周全!傢伙對路!小李師傅,就按你說的辦!我老高今天就跟你,在微米之間,較量較量!”
微米之戰,打響!
M1432A萬能外圓磨床前,高建軍與機器合一,眼神專注,雙手穩如伺服。
砂輪飛旋,尖嘯刺耳。接觸瞬間,火花細密如星塵。乳白冷卻液澆注,白霧騰起,帶走高熱。
李向前站立一旁,【破障之眼】全開。滾道微觀形貌、尺寸變化、溫度分佈,盡在掌握。
“高師傅,X軸再進零點零五。”“Z軸慢點,保持住。”“冷卻液加大,左側溫度高。”“聽聲音,砂輪鈍了,準備修。”
指令簡潔及時,高師傅精準執行。
粗磨,合金剝離,滾道雛形顯現。半精磨,砂輪更換,進給放緩,滾道漸趨光滑。
車間圍了不少人,屏息注視。空氣中瀰漫著機油、冷卻液和金屬粉塵味,還有無聲的期待。
進入精磨!
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