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大地之上,一群心懷正義與熱血的百姓們,彷彿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感召,不約而同地匯聚在一起,自發地組建起一支氣勢磅礴的軍隊!而在這支隊伍當中,赫然屹立著一位令人敬仰的領袖人物——宋明義。
這位宋明義,本就是土生土長的秦州人士。數年前,年輕氣盛的他毅然投身軍旅,前往遙遠的寒州戍邊衛國,與兇悍殘暴的草原部落展開了無數次驚心動魄的激戰,用自已堅實的身軀和無畏的勇氣,捍衛著邊疆的安寧。
然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最終宋明義還是選擇解甲歸田,迴歸故鄉秦州,過上了樸實無華的農耕生活。怎奈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無情地襲擊了他,讓他原本健壯的身體變得羸弱不堪。
儘管如此,宋明義心中那份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從未磨滅,但由於身體原因,他未能重返軍隊參與勤王護駕之舉,亦未能加入秦州的預備役軍隊,繼續為保衛家園貢獻力量。這無疑成了宋明義一生中難以釋懷的遺憾。
平日裡,宋明義以其豪爽大方、疾惡如仇的性格廣為人知,他尤其憎惡那些仗勢欺人、欺凌弱小之徒。但凡遇見此類惡行,他必定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絕不袖手旁觀。正因如此,他在周邊方圓數十里範圍內都頗具聲名威望。
此次聽聞司馬原遭遇困境之事後,宋明義當即振臂高呼,號召四方鄉親鄰里共同行動起來。他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相告,迅速將眾多志同道合之士凝聚到一起,成功組建起了一支強大的民兵部隊。眾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誓要衝入秦州城中,拯救身陷囹圄的知州司馬原!
然而,在秦州的軍隊之中,並非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地捲入其中,對於餘利的種種行徑以及其背後隱藏的真正意圖一無所知。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則始終對餘利的所作所為持有強烈的反對態度。他們秉持著正義與良知,毅然決然地投身於討伐餘利的行列當中。
緊接著,宋明義以驚人的速度成功整合起一支規模約達一萬餘人的強大軍隊。夜幕籠罩下,這支英勇無畏的隊伍悄然出動,如鬼魅般撲向秦州軍械坊。
由於得到了秦州城內部分士兵的暗中接應,這場突襲行動進展得異常順利,可以說是未費吹灰之力便一舉攻佔了軍械坊以及武器庫。
然而,餘利畢竟是歷經無數戰火洗禮的宿將,敏銳的直覺讓他察覺到危險正一步步朝自已逼近。
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他一方面緊急派遣使者向遼金帝國的軍隊通風報信,請求支援;另一方面則火速調遣駐紮在秦州城外的大軍回城防守,企圖透過內外夾擊的策略,將宋明義的軍隊困於城中,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一時間,整個秦州城上空瀰漫著緊張的氣氛,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即將拉開帷幕……
然而,宋明義絕非等閒之輩,他可是曾經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之人啊!對於戰爭的策略與技巧,他可謂瞭然於心。正因如此,他深刻領悟到“擒賊先擒王”這一道理的真諦所在。
宋明義當機立斷,迅速做出決策——兵分兩路!一路兵馬負責佯裝攻擊,他們如猛虎下山般氣勢洶洶地衝向知州府及其周邊地區,其目的便是要將藏匿其中的餘利所部軍隊誘騙出來;而另一路,則由宋明義親自掛帥,帶領一支精銳小隊,如鬼魅般悄然潛入知州府內,意圖活捉餘利及其麾下那幫叛將。
這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持續了整整一個夜晚,殺聲震天,火光沖天。宋明義的軍隊雖然英勇無畏,但終究寡不敵眾。正當他們被從外部趕來增援的軍隊以及秦州城裡面的軍隊前後夾攻,陷入絕境、幾乎難以支撐之際……
宋明義和幾名身經百戰的勇士押解著餘利以及他手下的數名叛將,宛如天降神兵一般出現在了秦州城牆上。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