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戰場上殺聲震天,血肉橫飛。但宋明義率領的軍隊卻愈戰愈勇,士氣高昂。在他們捨生忘死的猛攻下,遼金帝國的軍隊節節敗退,狼狽不堪。最終,這場慘烈的戰役以宋明義一方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這場由余利與數名叛將精心策劃並親自導演的內亂,僅僅在短短數日之間便得以平息。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明義歷經千辛萬苦在秦州的大牢之中苦苦尋覓,卻始終未能發現司馬原及其家人的蹤跡。
與此同時,一則不脛而走的訊息傳來:原來,當餘利派遣人手向遼金帝國的軍隊通風報信之際,竟已將司馬原與其家眷秘密送至遼金帝國的掌控區域。
此時此刻,秦州的軍隊幾乎盡數集結於城外,就地安營紮寨、生火造飯。宋明義凝望著眼前這些嚴陣以待計程車兵們,不禁回憶起往昔自已從軍之時的種種艱辛歲月。
那時的條件相較於如今更為惡劣,但他從未輕言放棄。除此之外,他還注意到眾多追隨而來的民兵身影,其中許多人早已在家鄉耕田種地多年。可一聽聞司馬知州遭遇不測之事,他們毫不猶豫地毅然決然拾起武器,奮勇殺敵直奔秦州城而來。
儘管如此,當前所面臨的局勢依舊異常嚴峻。要知道,秦州雖擁有廣袤無垠的肥沃土地,但偏偏就在今年,一場連續幾天的暴雨傾盆而下,致使田間的莊稼顆粒無收,給整個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儘管此刻天空中的雨已然停歇,但秦州城內所剩餘的糧食卻僅能支撐短短三個月而已。至於城中那些普通百姓們,更是整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時刻擔憂著明日是否還有口糧可食。
而更為糟糕的是,如今他們與蒼林帝國的朝廷完全失去了聯絡,即便僥倖能夠重新取得聯絡,恐怕朝廷也難以對這座偏遠之地施以援手。
念及此處,宋明義腦海中忽地冒出一個極為冒險的念頭。在秦州城的東南方向,隔著那條渾濁不堪的沙河遙遙相對的,正是已落入遼金帝國掌控之下的河州。
據他所知,河州的小麥相較於秦州要略微提前幾日成熟,因此極有可能在這場暴雨降臨之前便已順利完成了收割工作。只不過由於時間緊迫,或許還未來得及進行充分的晾曬罷了。
河州這片土地,乃是蒼林帝國的核心區域——中原之地,同時亦是蒼林帝國開國之君舉兵起義之處。自蒼林帝國建立以來,此地一直充當著國家重要糧倉的角色。
河州也是一個富饒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但與秦州相比,它卻缺乏天然屏障,無法抵禦外敵入侵。河州地勢平坦開闊,一覽無餘,使得敵軍進攻變得容易而防守則異常艱難。
當暴雨逐漸停歇,濁沙河水位開始慢慢下降,恢復到平常水平,水流速度減緩,軍隊渡河的難度降低。這讓宋明義意識到,此刻遼金帝國的關注點都集中在秦州,他們可能正忙於調動軍隊,準備再次對秦州發起攻擊,以洗刷之前戰敗的恥辱。儘管秦州擁有險要地形作為防線,但由於糧食短缺,繼續堅守只會導致坐以待斃。
因此,宋明義推斷,此時正是扭轉局勢的最佳時機。一旦遼金帝國調遣兵力,必定會從距離較近的河州抽調,然後向北進發,與寒州的守軍匯合後一同攻打秦州。此外,遼金帝國大機率不會選擇沿河而上,逆流而上不說,易守難攻。
趁此良機,秦州軍隊可順流而下,之後奔襲兩百里,直達河州的大糧倉——天陽郡。隨後兵分兩路:一路挺進河州東北部,擺出一副攻打北都—即現今遼金帝國的王庭所在地的架勢,吸引圍攻秦州的敵軍回防,渡河馳援。待敵軍上鉤後,迅速北上渡河,自寒州成功脫身,繞道返回秦州;另一路軍隊則抓住時機,將天陽郡的糧草運往濁沙河。
宋明義對此早有算計,他深知此時的遼金帝國不會甘心嚥下這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