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定邦立即寫了一封劄子,把當前的局勢分析透徹,講清楚了目前可以採取的各種對策及其可能結果,所以請求議和。秦定邦還說,請求議和是他的一家之言,如果皇帝不同意議和,那麼他定會率領全軍將士死戰到底,為皇帝盡忠。
秦定邦自成為武官以後,就做好了為皇帝盡忠的心理準備,要不然他也不能一路高升。但是現在正是朝廷危急存亡之秋,他要死倒是不難,難的是如何保住朝廷。
秦定邦的家族是一個官宦世家,兄弟當中不僅有科舉入仕的,還有父蔭入仕的,只有他一個去當了武官。為此,他的家族也和他斷絕了關係,因為家族無法容忍有人成為低賤的武夫。當然,秦定邦也是狠人,他為了體現自已從軍的決心,連名字都改了。
雖然秦定邦主張議和,但是秦定邦也明白,自已主張議和必然會成為文官集團的攻訐的目標,甚至會把北伐失敗的責任都扔在他頭上。
秦定邦上書議和的時候,北胡大汗也召集隨軍南下的大臣,商議議和之事。
隨軍南征的胡人貴族大多支援議和,因為他們不能容忍漢人的政治和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加,一是因為大汗不會把新徵服的土地封賞給他們;二是此戰結束,又有上百萬的漢人會成為大汗的子民,到時候強胡還是他們貴族的朝廷嗎?
與貴族相反,大汗的潛邸僚屬和漢官都反對議和。漢官和潛邸僚屬的意圖當然是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而且漢官還有兩個執念,一是隻有大汗統治更多的漢人,他們才能更好的施展他們所學的聖人之道;二是“爭正統”,因為在他們看來,眼下就又是一個南北朝的局面,是天有二日,國有二主,所以這是漢官無法容忍的。
但是隻有範文柯不聲不響。
因為範文柯最是會揣摩上意,大汗既然提出來要議和,就說明大汗已經做好決定,他們這些當臣子的聽著就行了。更何況,大汗每次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所以,他得趕緊琢磨琢磨為何大汗要議和。
但是從其本心來說,他是反對議和的。西路那邊可以繼續圍困晉陽,等城內糧食耗盡的時候,晉陽不攻自破。東路來說,只有當面的十萬多人算是勁敵,只要咬咬牙把這幫人給吞了,就可以直接衝到南朝京師,就可以顛覆南朝了。到時候大汗登基稱帝,做天下之主。
在範文柯看來,眼下形勢一片大好。就算是兵員損失、糧草消耗較大,也完全可以採取借兵於敵、因糧於敵的策略,也不是完全不能堅持。所以,大汗為什麼要議和呢?
“剛臣,你為何一言不發?”範文柯就在琢磨大汗決策的理由的時候,他聽到大汗在點他的名。
範文柯立即出班,拱手作揖;“啟稟大汗,臣反對議和。”
範文柯此話說出,胡人貴族對他恨的牙根癢癢,但是又無可奈何,因為這位範相國是大汗的寵臣,是文官之首,而且這位範相國還是文武雙全,獲得了大量底層胡人士兵的支援。而漢官和潛邸僚屬則精神一振,因為大汗往往對這位相國大人言聽計從。
其實他們都沒想到,大汗對範文柯言聽計從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範文柯每次都能準確的揣摩聖意,只要大汗拋個話頭出去,範文柯就能把大汗想說的都給說出來。所以,這才是言聽計從的根本原因。
所以毫無意外,範文柯接下來的一句話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但是臣以為,大汗每次決策都有充分的原因。所以,臣支援大汗的決定。”
大汗臉上露出了微笑。
然後,範文柯又讓大汗大笑,因為範文柯說:“大汗,只是臣才疏學淺,不知大汗為何會決定議和,所以還請大汗教導。”
大汗雖然起身自行伍之中,但是大汗三十年間閱人無數,早就知道了範文柯善於揣摩他的意思,所以每次都能說到他心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