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埋進主墳,司老太爺這離開司家寨,以後不再會來,也就是將司老太爺放逐,司老太爺同意了長老的意見,另立門戶,而司亮前身的父親留在了寨子裡。

司老太爺出了寨子,藉著老老太爺遺留的財產跑到雲南開始了跟隨馬幫做茶馬互市的生意,後來因緣際會認識吳懷清,就從跑雲南到藏區的茶馬道換到了川藏的茶馬道上,也是在這段時間裡和吳懷清成了生死兄弟。

後來,和太爺的母親結婚,不適合在繼續進行茶馬互市,選來選去就選到泥頭驛定居,這個縣是彝漢雜居,清廷對待這些彝族採用剝削的方式,經常扇風點火,造成黑彝和白彝矛盾叢叢。經常械鬥,縣裡還沒有多少官宦士紳,很適合留下來創業,於是就和太爺的母親留下定居了。

做生意開始是因為幾大家族當時基本上壟斷了泥頭驛的生意,但是老太爺以本傷人,打的幾大家族不得不坐下來和老太爺進行談判,最後,老太爺考慮了一下,就從打鐵這個行當開始,後來,更是發現製造首飾也是可以的,因為跟隨老太爺一起的還有好幾十號人,其中就有銀匠具有精湛手藝,最後更是發展到製造假銀子身上。

老太爺為了打通關節到處走動,太爺的母親也在太爺出生的時候難產而死。老太爺當時忙著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但是忽略了太爺的教育,太爺也就是變成敗家子,成天拿著馬蹄形的銀子到處玩耍,敗家。

到後來,老太爺看見太爺這樣文不成武不就的,加上局勢不穩,決定停下擴張生意,轉身將精力從生意上放到了太爺的身上,對太爺的學習萬分上心,太爺開始還吊兒郎當,等到沒有完成學習被太爺吊起來打,才知道遲了,就在這樣完不成學業就捱打的情況下,逐漸改掉一些壞毛病,但還是貪玩,不過對老太爺是畏懼到骨子裡了。

司老太爺在泥頭驛定居之後,託人帶信給司亮前身的父親,希望能夠一起到泥頭驛定居,但是當時司亮前身的父親剛剛結婚,是縣城裡的一位漢家女,女子捨不得離開家鄉,加上司亮前身的父親捨不得生意,結果就留在苗寨了。

司亮的前身叫司鴻亮,後來司鴻亮的母親生病去世,沒過兩年,司鴻亮的父親臥病在床,為了司鴻亮的未來,避免寨裡的人欺負司鴻亮年紀小,吃絕戶,趕緊寫了一封書信託人帶給司亮的老太爺,老太爺接到信後,派人前來接司鴻亮,而司鴻亮的父親堅持到老太爺派的人到了之後,將家裡的財產處理之後就去世了,等到司鴻亮將父親的後事處理完,跟隨來人投奔大伯,結果終於到了泥頭驛,一下病倒,最後和未來來的司亮合二為一。

這也是司亮聽完了吳懷清的話結合司鴻亮記憶中的內容才明白前因後果,也解開了司亮的疑惑,在未來的記憶裡只知道老太爺和家裡關係不好跑到泥頭驛定居,但是沒想到是這種情況,在司亮的記憶中這種情況簡直是小說、電視裡的經典情節。退婚流加逆襲流,這就是一部大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