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 6 月,戰火紛飛,局勢緊迫。日軍重兵集結於合肥,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先後佔領了武漢、舒城、桐城、安慶、六安、霍山等地。一時間,皖中地區陷入了日軍的鐵蹄之下,成為了硝煙瀰漫的敵後戰場。在這嚴峻的形勢下,國民黨軍選擇了全部西撤,留下了一片破碎的山河和惶恐的民眾。
然而,在這片黑暗之中,有一支英勇無畏的隊伍挺身而出,他們就是高敬亭領導的新四軍四支隊。他們堅守著皖中皖東的土地,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與日軍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當時的皖中皖東,局勢極為複雜。日軍的佔領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秩序混亂,人心惶惶。新四軍四支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
在東線,四支隊積極參加了武漢會戰。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役,四支隊的戰士們深知其重要性。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與友軍緊密配合,為保衛武漢貢獻了自已的力量。每一次衝鋒,每一聲吶喊,都展現出了他們視死如歸的決心。
在淮南,四支隊開展了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這裡的地形複雜,山巒起伏,為游擊戰提供了天然的優勢。四支隊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靈活機動地與日軍周旋。他們時而化整為零,分散在山林之間,讓日軍摸不著頭腦;時而迅速集結,給日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
在一次戰鬥中,四支隊得知日軍的一支小分隊要經過一個山谷。他們提前在山谷兩側設下埋伏,等待日軍進入。當日軍毫無防備地走進山谷時,四支隊戰士們居高臨下,猛烈開火。日軍頓時陷入混亂,傷亡慘重。這次勝利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極大地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信心。
在戰鬥中,四支隊注重戰術的運用。他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進行偽裝和隱蔽。有時候,戰士們會在夜間悄悄地接近日軍的據點,發動突然襲擊;有時候,他們會在道路上設定陷阱,破壞日軍的交通線。這些戰術的運用,讓日軍防不勝防,有效地削弱了日軍的戰鬥力。
同時,四支隊還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起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他們深入到鄉村和城鎮,向民眾宣傳抗日思想,動員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軍的侵略。群眾們紛紛響應,為四支隊提供情報、物資和後勤支援。在民眾的支援下,四支隊如虎添翼,戰鬥力不斷增強。
隨著戰鬥的不斷進行,四支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他們有效地殲滅了西犯的日軍,收復了淮南鐵路兩側的廣大地區。曾經被日軍佔領的土地,重新回到了中國人民的手中。
這些勝利的背後,是四支隊戰士們的英勇犧牲和無私奉獻。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風餐露宿,忍飢挨餓,但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有的戰士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仍然堅持戰鬥;有的戰士為了保護群眾,不惜獻出自已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蹟,成為了皖中皖東地區抗日鬥爭的光輝篇章。
1938 年末,四支隊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從最初的 3100 人,迅速擴大到 7000 多人。這一壯大,不僅是人數的增加,更是戰鬥力的提升。戰士們經過戰鬥的洗禮,變得更加堅強和勇敢。
次年春,四支隊的規模進一步發展,達到了 11000 多人。這支隊伍成為了皖中皖東地區抗日的中堅力量,讓日軍聞風喪膽。他們的存在,給當地民眾帶來了希望和信心,讓人們堅信,只要團結一心,就一定能夠戰勝侵略者。
四支隊的壯大,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和指揮。高敬亭等領導幹部,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帶領著隊伍不斷前進。他們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隊伍的建設和訓練,提高戰士們的軍事素質和政治覺悟。
在四支隊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加入到抗日的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