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 5 月 19 日,徐州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失陷。這一沉重的打擊,使中國抗日戰爭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然而,中華民族的抗日決心並未因此動搖,中國共產黨在這艱難時刻,展現出了堅定的領導力和頑強的鬥爭精神。
5 月 22 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徐州失守後華中工作的指示》致長江局。這份指示猶如一盞明燈,為華中地區的抗日鬥爭指明瞭方向。中共中央要求立即建立鄂豫皖省委,這一決策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鄂豫皖地區地理位置重要,連線著中原大地的廣袤山川,是抗日鬥爭的重要戰略要地。
在這一指示下,高敬亭領導的四支隊成為了華中抗日戰場上的主力。高敬亭,這位英勇無畏的將領,率領著他的隊伍肩負起了抗日的重任。四支隊的戰士們個個英勇善戰,懷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投身到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遊擊戰中。
津浦路以西,平漢路以東,浦信公路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了四支隊活躍的戰場。這裡山巒起伏,河流縱橫,為開展游擊戰爭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四支隊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巧妙地與日軍周旋。他們時而在山林中隱蔽,時而在村莊裡襲擊,讓日軍防不勝防。
在建立游擊區的過程中,四支隊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日軍的兵力強大,武器精良,而四支隊的裝備簡陋,補給困難。但是,戰士們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們積極發動群眾,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和擁護。
群眾是抗日鬥爭的力量源泉。四支隊深入到鄉村,向群眾宣傳抗日思想,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農民們紛紛加入抗日隊伍,為部隊提供糧食和情報;婦女們組織起來,為戰士們縫補衣物、照顧傷員。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四支隊如魚得水,游擊戰爭開展得有聲有色。
為了有計劃地建立多個游擊區,四支隊進行了精心的部署。他們根據地形和敵人的分佈情況,劃分了不同的區域,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劃。在每個游擊區,都建立了黨組織和抗日政權,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和抗日鬥爭。
在游擊戰爭中,四支隊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戰術。他們運用夜襲、伏擊、突襲等手段,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有一次,四支隊得知日軍的一支運輸車隊要經過某條山路,便提前在山上設下埋伏。當日軍車隊進入埋伏圈後,四支隊戰士們突然開火,打得日軍措手不及。這次戰鬥,不僅繳獲了大量的物資,還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除了軍事鬥爭,四支隊還注重開展政治工作。他們向戰士們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提高戰士們的政治覺悟。同時,還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在四支隊的努力下,許多地方武裝和愛國人士紛紛加入抗日行列,壯大了抗日力量。
隨著游擊區的不斷建立和發展,日軍的統治受到了嚴重威脅。他們不得不抽調更多的兵力來對付四支隊,從而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四支隊的抗日鬥爭,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艱苦的鬥爭中,四支隊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有的戰士為了掩護群眾轉移,不惜犧牲自已的生命;有的戰士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戰鬥。他們的英勇事蹟,激勵著更多的人為了抗日勝利而英勇奮鬥。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深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正是在黨的領導下,高敬亭的四支隊等抗日力量在敵後開展了頑強的鬥爭,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我們要銘記先烈們的英勇犧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讓我們永遠緬懷那些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