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鞠了一躬。
與此同時,村東頭的王家也上演著相似的一幕。王大嫂一邊給丈夫王強收拾行李,一邊抹著眼淚。
“當家的,你這一走,家裡的重活可都得我扛著了。”王大嫂聲音帶著一絲顫抖。
王大哥握住妻子的手:“媳婦,等把鬼子趕跑了,咱們的日子就好過了。你照顧好家裡,等我回來。”
王大嫂點點頭,從兜裡掏出幾個熱乎乎的雞蛋,塞進丈夫的包裹裡:“帶上路上吃,到了部隊好好打仗。”
在村子的廣場上,送子參軍、送郎參軍的場景讓人動容。年輕人們身著嶄新的軍裝,胸前戴著大紅花,他們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圍繞在身邊,千叮嚀萬囑咐。
“孩子,到了部隊別想家,好好打鬼子!”一位母親張大媽拉著兒子劉勇的手,淚如雨下。
“兄弟,多殺幾個鬼子,為咱村爭光!”一位大哥趙剛拍著參軍青年孫明的肩膀。
“姐妹們,等我們勝利歸來!”參軍的青年們齊聲高呼。
人群中,有老人默默祈禱,有孩子揮舞著小手,有姑娘們送上自已親手繡的手帕。
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參軍的青年們踏上了征程,他們的背影堅定而有力,帶著全村人的期望和重託。
在紅楓村,趙老漢拉著孫子趙小剛的手,一步一步走向徵兵處。
“爺爺,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多殺鬼子!”趙小剛一臉決然。
趙老漢眼中滿是慈愛和欣慰:“小剛啊,爺爺等你立功的訊息。”
徵兵處,擠滿了前來報名參軍的年輕人。負責徵兵的戰士們忙碌地登記著資訊。
“姓名?”
“張二狗。”
“年齡?”
“十八!”
“好,小夥子,有膽量!”
一個又一個年輕人,懷揣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的熱愛,投身到抗日的隊伍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莊都出現了這樣感人的場景。送子參軍、送郎參軍成為了當時最常見也最動人的畫面。
在文藝宣傳隊的努力下,鄉村的每一個角落都被抗日的熱情點燃。人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送來糧食和衣物支援部隊,有的主動參與到抗日的後勤工作中。年輕人們踴躍報名參軍,形成了一股洶湧澎湃的抗日洪流。
三五支隊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帶著人民的期望和重託,向著抗日的勝利奮勇前進。而這背後,是無數被髮動起來的人民群眾,他們用自已的方式,為保衛家園、捍衛尊嚴貢獻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