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條鐵律在蒙古人身上就不同了,或者說在蒙古馬身上就變樣了,因為矮小的蒙古馬脾氣並沒有其他馬類那麼暴躁的脾氣,不過兩者戰鬥力上的差距也是不小。

就像是趙羽做到的那樣,就很少有草原騎兵敢去那麼做,高速飛奔的馬上射箭,那可是極難的,一個不穩那就是人仰馬翻的結果,必須要人馬配合默契才能做到。

五十步之外射中靶心對於現代人可能很難,但是靠弓箭吃飯的古代軍隊,絕對不是難事,甚至可以說是輕鬆加愉快,因為他們最好的弓箭手練習射箭,箭靶可是百步之外,特別是在大宋,就連普通的弓箭手考核都得是八十步外十中六才算合格,十中八算優秀,十靶全中才能稱之為精銳,並且還得是半柱香之內完成。這種大比每年都會在禁軍和鎮軍中舉行一次,而大家的軍餉多少可是跟這個標準直接掛鉤的。

吳蒙這人牛叉,趙羽聽過他的介紹之後也對其佩服的不行不行的,這貨留下的這二百多戰兵,各個都是精銳,並且還是精銳中的精銳。為啥這麼說呢?

首先就說弓箭手的考核吧,他這二百多兵基本上都是百步十中的精銳射手,比之普通弓箭手的餉銀那可是多一倍的。

再說步兵戰陣,如果將中國古代的步兵戰陣做一個全面比較,鳥絲曾經做過仔細研究,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宋朝的步兵戰陣絕對是碾壓歷朝歷代的步兵戰陣,因為攻防一體的步兵戰陣對戰蒙古騎兵的時候常常是以一勝二甚至以一勝五這種超大差距的勝利,而反觀其他時期的步騎對戰,能做到二比一勝利的就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精銳了,甚至在天朝以外的國度,一千騎兵對戰四五千步兵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在大宋前期,這種情況是完全不會出現的,只是到了北宋中晚期,大部分的部隊貪腐嚴重,吃空餉和訓練的荒廢,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急劇下降。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部隊保持著相當強悍的戰鬥力,趙羽運氣不錯,陽方軍鎮的二百多人,戰鬥力絕對是整個大宋頂尖的存在。

步兵的考核相對於弓箭手的考核要複雜的多,吳蒙介紹的也比較全面,同時校場上一百人的步兵小方陣也正在給所有的新兵演練。

前排二十人的排兵,其實就是古羅馬步兵方陣中的盾牌兵,但是相對於古羅馬時的冶金技術,大宋的冶金技術明顯更加先進,重達十五公斤的鐵牌在整體防禦力上絕對碾壓古羅馬那種落後的整體鑄造的盾牌十條街。

宋朝的鐵牌其實是拼接結構的,內部是精鋼骨架,骨架並且還是插嵌結構的,兩張的軟木板嵌入內層,中間層是整張的硬皮,經過數次硝制的硬皮堅韌屬性驚人,就算是穿透了外層的鋼板,也很難再穿透其中的硬皮了。而最外層則是一塊一塊的壓制鋼板,是的,是鋼板不是普通鐵板,這造價簡直讓人碉堡。要知道,在軍械名錄上,一張鐵牌的造價是一柄朴刀的二十多倍。

但是其防禦力也相當碉堡,正面衝擊需要能扛住騎兵的衝擊,只要後面的支撐足夠堅韌,面對騎兵的正面突擊,一米二高的鐵牌必須能像牆一樣擋住。而一塊塊兩寸多寬一尺長短的鋼板則需要能擋住普通神臂弓的穿透能力才行,這就有些誇張了,別的不說,也就是說任意挑出一張合格的鐵牌盾,就必須能擋住手槍子彈。而中間鋼板的厚度有多厚?不足五毫米,在現代人看來,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做到,但是在這種原始的複合盾牌卻真真能做到。至於為什麼不做成古羅馬盾牌那種整體鑄造的大盾,這在大宋的工匠們看來,簡直太好解釋了,因為維修更換方便。一整張的鑄造盾牌或許很好看,但是一旦被穿透出幾個洞,這盾牌大體上也就算是廢了,維修更換成本那是相當之高,但是大宋的鐵牌呢?哪裡壞了換哪裡,整體拼接結構,只要骨架夠結實,盾牌就算用過一次壞了也很容易維修,並且製造成本大幅度下降,這就是古代工匠們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