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我們現在能找到的最好材料是南面呂梁山中產的鐵梨木,或者是北面草原上烏敵列部的山上產的黑樺木,不過烏敵列部離我們太遠,商隊一般也不會販賣這種木頭,只有偶爾有識貨的漢商會捎回來一些,我們能找到的也只有這種黑樺木能做出四石左右的神臂弓,至於呂梁山裡的鐵梨木頂天也就能到兩石。你看那些小子們,他們手中用的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做的神臂弓,大都是鐵梨木的,四石弓中,只有兩個是用黑樺木做的。”
能射多遠?
“朝廷供的神臂弓一般在兩石四鬥到兩石八斗之間,用軟木箭,吊射能射二百五十步,平射能發一百二十步,用硬木箭能射二百和一百,不過我們一般都配硬木箭,軟木箭太坑,有時候射到一半就自己折了。”
自己折了?不過隨即趙羽就知道為啥了,因為弓的初速實在是太快,軟木根本撐不住,直接被自身的慣性給帶折了。
“您懂了?您真厲害,您是工部出身的官老爺吧?”
“不是,我是郡王,燕王是我爹。”趙羽也決定裝裝13,試一試能不能有龍傲天的資質。
木匠把頭王老漢剛才還坐在石凳上侃的一包勁,可一聽趙羽的身份,直接就爬地上了,咣咣的磕響頭啊。“王爺饒命啊,小民造次了。”
“吆喝,還知道造次了,看樣你是讀過書啊?”趙羽很懷疑這王老漢的出身啊,說他是匠戶,可他竟然能表達出吊射,平射之類的專業術語,還有對各種材料的認知以及產地都那麼熟悉,這或許是個老匠人的本能,但是能說出來,這絕對不是一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匠人能做到的。要知道,北宋的時候除了讀書人,其他人很難學到字的,而能清楚的表達出來就更不容易了,說話有條理的人,基本上都是讀過很多年書的,而真正的文盲,除了會恩啊就基本上不會說別的了。
“王爺明鑑,草民本是太原府人士,三十年前也是秀才出身,因犯了事,被髮配至邊關當配軍的,後來學了一門手藝,跟著童大將軍西征過一次,就被提成了匠戶管事,結果得意忘形之後得罪了上官,又被髮配到這鳥不拉屎的地方。”
“行了,別扯別的了,趕緊的給我說說,咱這裡的東西那些能產,那些需要買啥,還有繼續剛剛沒說完的。”
“哎,草民這就給您介紹,看王爺您也是個有擔當的王爺,如果您真想整頓咱們這邊關,那軍備一條絕對得抓手裡。”正要跑題的王木匠看見趙羽的眼神又要變,趕緊又順回了正題。
“咱們自己捯飭出來的神臂弓比著朝廷給的要差些,當然是指的前幾年給的,這幾年給的神臂弓根本就不能用。咱們的神臂弓能到兩石,最多能到兩石二斗,不過射程卻跟朝廷給的差不多,甚至咱們的兩石二斗弓比朝廷給的兩石八斗弓都不差。還有,王爺您問的射程其實跟弓的撐勁沒太大關係,兩石四斗的弓未必比兩石的弓射的遠,主要的差別在弓臂身上。弓臂彈的快就射的遠,彈的慢就射的近。至於彈的快慢,平時根本看不出來,但是掛上一石的東西,再拉滿弓,哪個彈回去的快,哪個就更快。而朝廷提供的四石弓最大的原因就是木頭硬,彈的快,另外熬製弓身是個技巧活,咱們的人裡雖然有個專門幹這個的,不過手藝比山裡那老頭可差不少。”
趙羽震了個驚了,一個老匠人竟然知道這原理,太逆天了吧,曾經有很多書中寫到,絕對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趙羽(鳥絲)已經感覺自己很高看這些匠戶了,可是沒想到,自己還是有點坐井觀天了。
“就拿咱們自己造的這四把四石弓來說,這邊的兩把是咱們作坊自己做的弩弓,那邊兩把是請山裡那老頭給做的弩弓,看著差別不太大,同樣也是四石六鬥左右的弩弓,但是射程上可就差老鼻子了。咱們自己捯飭出來的,最多能射二百八十步,這還是用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