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在這裡浪費寶貴的外匯。”
在對外引進這件事情,常浩南的原則一直是騎腳踏車去酒吧——該省的省,該花的花。
不圖高大全,只要最合適自己的。
海空軍需要即戰力,而航空工業這邊的三代機產能很難在短時間內爆發,那麼再引進一批效能更好的蘇30算是彌補短板。
況且作為蘇27/殲11的改進型,蘇30在戰術使用上可以無縫對接未來華夏空軍的側衛機群,維護保障方面也可以共用同一套體系,不會帶來什麼負擔。
然而引進圖22m3意味著要額外再搞一套超音速轟炸機的保障體系,甚至有可能對172廠和603所後續的轟6改進計劃造成不利影響,未免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轟6還有潛力可挖?”
聽到常浩南的回答之後,楊書玉第一反應是驚奇:
“我的意思是,我知道鎬京那邊正在轟6d的基礎上改進轟6g和轟6h,但這兩個型號的航程和載彈量還是和圖22m3有很大差距。”
“g型和h型確實已經改了很多地方。”
常浩南露出了一個只有自己才懂的笑容:
“但那絕對不是轟6的極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