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走上前來,主動和常浩南握了握手,用略帶風趣的語氣說道:

“之前很多次從丁主任和杜院士那聽到你的名字,一直想見一面,結果聽說你是個大忙人,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幾乎都不在京城,我就只好親自過來鎬京咯。”

宋建說這句話的時候或許真的只是在開玩笑,但對於常浩南來說,卻並不好接。

不過還沒等他開口,旁邊的丁高恆就搶先拍了一下前者的肩膀:

“誒,老宋,你這可就不老實了,我之前跟你說過好幾次小常回京城的事情,明明是你自己有事來不了我們科工委,怎麼能把責任推到小同志的身上呢?”

丁高恆和宋建同年出生,也是基本同一時期赴蘇留學,回國後又同在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相互之間早就認識而且關係不錯,因此後者被戳穿之後也只是樂呵呵地擺了擺手:

“這個……我堂堂國家科委的主任,總不好去專程去你們國防科工委見個人……”

總之一番寒暄之後,三人就這樣開始一起壓馬路。

“小常同志,我這兩天聽老丁說,是你在跟歐洲方面談判的過程中,提出了建設一個大飛機產業園的想法?”

隨便聊了幾句之後,宋建便直入主題。

“沒錯,我的想法是依託空中客車,以及未來可能獲得的更多甲方訂單,集中發展一批有能力,或者至少有潛力在航空領域成為上游供應商的企業,把它們的力量彙集到一起,聚焦重點技術,打造一個能形成規模化效應的示範性產業叢集出來!”

常浩南點了點頭,直接把前世印象中某一條航空產業園的報道原封不動搬了出來。

作為經歷過2020年代的人,哪怕他從來沒有涉足過宣傳崗位,腦子裡的網際網路黑話也足夠應付一些場面話了:

“這樣一方面是為我們自己的大飛機制造進行一些技術和產業發展方面的準備,另一方面也是想在民用航空運輸這個大蛋糕上切一塊下來!”

一番放在後世算不上漂亮的話卻聽得宋建連連點頭,畢竟90年代這功夫,產業叢集在全世界都還算是個新概念:

“示範性產業叢集……不錯……果然是一事通百事通,看來我們小常同志如果有一天到了宣傳崗位上,也一樣能發揮出不小的作用哩!”

這本來只是一句無意中的感慨,但旁邊的丁高恆卻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麼:

“你還真別說,老宋。”

“去年我偶然間讀到過一篇評論員文章,題目叫什麼讓空軍實現超視距攔截自由,好像就是受到了小常同志的啟發。”

……

關於大飛機產業園的事情,三人一直從172廠的路邊談到一間會議室裡,時間也持續到了當天晚上。

“小常同志,能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宏大的、有產業指導意義的構想,我已經非常驚訝了。”

坐在一張沙發上捧著茶杯的宋建感嘆道:

“但我更沒想到,提出這個構想的人,竟然是你。”

這句話確實讓常浩南有點沒聽懂了:

“宋主任,這……從何說起?”

“我第一次聽說你的名字,是在一次有關民用航空產業發展方向的高階別討論會上,從老丁的口中。”

宋建說到這裡,戰術性地喝了口水,停頓了一下:

“老丁的……哦,其實也有可能是你的想法在當時看來非常激進,雖然說法比較委婉,但本質上相當於要把近十年來從md82到md90專案積累下來的各種標準推倒重來,所以阻力很大。”

“一直到去年年末,麥道突然被波音併購,受到的阻力才總算是變小了下來。”

“經過這麼一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