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次,也就是低散件組裝的飛機開始引入這種升級型的新機體。”

最早的蘇27由於結構強度限制,這個本來十分適合掛載大尺寸空對面彈藥的位置並沒有設計掛點。

在上一世,這個問題在蘇27sm上面得到了解決,但由於十一號工程的合同深度遠不及如今,因此華夏方面一直到新世紀引進蘇30mkk之後才用上這兩個優質過載掛點。

“既然機翼這邊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那想必問題出在中央升力體本身咯?”

常浩南對於側衛的最佳化程序大概是清楚的,因此直接問道。

“沒錯。”

姚夢娜直接點頭:

“這是我們和蘇霍伊方面的專家都在苦惱的問題,飛機在特定速度段的可用過載會從+9g降低到+5g-+6g的水平,雖然可以透過升級數字電傳飛控把受影響的區間降到最低,但終究是個隱患。”

“在對殲11的翼身融合體進行結構力學計算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動態重疊網格、動態非結構網格、非結構重疊網格等很多種辦法。”

“但要麼生成精度不達標,要麼生成效率太低,要花上幾個月時間,要麼就是計算時間步長不能太大,否則就要發散……”

“還有這種事?”

torch multiphysics的網格生成演算法是常浩南專門過問的。

不過當時的研究重點在於解決髒模型的網格生成問題,對於這類翼身融合體的結構力學/流體力學複合分析問題確實沒有專門最佳化過。

現在遇到問題,自然要十分上心:

“走,我們去看看具體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