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了月餘的程府,終於再度熱鬧了起來。
東府上下十餘口人、加上西府兩房老幼並小馮氏的一雙外孫、外孫女,齊聚於錦繡堂,直將個明間兒擠得滿滿登登,那送茶的小丫鬟走路都得踮著腳,不然一個轉身就得踩著哪位的鞋。
然眾人此時的心思皆不在禮儀上頭,便連平素最愛挑眼的西府二太太謝氏,此際亦沒去管那茶果是涼是熱、丫鬟們的規矩是好是壞。
她虛握著一方錦帕,眼風不時瞄向院門,目中是極力剋制卻也難以隱去的好奇。
時間彷彿被抻得極長。
院門處除了幾個丫鬟婆子之外,總也不見人影。
便在錦繡堂眾人等得心焦之際,一名僕婦忽地從外頭小跑著進了院門,揚聲道:“二老爺並二夫人、三姑娘來了。”
總算是來了。
眾人俱皆凝神望去,只覺眼前一亮,那月洞門裡已然轉進了數道身影,當先二人,正是失蹤了近兩個月的東府母女。
姜氏身上著了件蒲藍軟羅素面交領衫,外罩沔陽青織金長禙子,下繫著八幅荼白湘裙,裙角繡了一枝半開的玉芙蓉。
玉芙蓉乃是菊中名品,那繡樣亦頗得箇中韻味,枝葉舒展、閒情淡致,隨著姜氏的步履,裙角花枝徐徐搖曳,似花隨風動,別添一番飄逸。
一旁的程月嬌輕扶著姜氏的胳膊,身著鵝黃衫兒,下繫著雪紫細褶素面裙,外罩著件薄如蟬翼的綃紗衫子,襯得她明眸皓齒、膚光勝雪,明豔不可方物。
然而,她二人的錦衣華服、出眾容顏,卻被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忽略掉了,此刻眾目所矚的中心,是另一個人。
一個走在最後的人。
那是個年約十五六歲的少女,玄衣墨裙、額束巾幗,眉眼生得極是秀麗,尤其那一雙秋水清瞳,冷冽明澈,好似可映長空。
她原是落後姜氏母女好幾步遠,最後一個才跨進院門的。
可奇怪的是,所有人第一眼看到的,卻是她。
且,只有她。
有那麼一瞬,眾人俱皆生出了一種奇異的錯覺,就彷彿這一方天地之間,唯此女一人獨行。那一道墨色纖影像是有著奇異的吸力,將周遭的光影盡皆吸去。
不過,這怪異的觀感也只維持了一息,很快地,眾人的視線便重又落在了前頭兩人的身上,隨後,屋中便響起了輕重不一的吸氣聲。
若是眼神亦有實質,姜氏母女的身上這時候怕不是已被戳出了十七八個透明窟窿。
感受著聚攏而來的一道道眸光,姜氏面無異色,心底卻是微微一哂。
還是那個樣子。
這麼些年過去,風景殊異,人卻依然。
果然姜老太爺所言不差,這程家的書香氣再濃,到底也掩不去底下那一個“貪”字。
這個家,從來都沒變過。或許永遠也不會變。
姜氏攏在袖中的手摩挲著腕上的玉釧,堅硬微涼的觸感援袖而上,直入眼底。
明間兒西首的角落裡,西府大姑娘程月嬋的眼睛已經有點不大夠用了。
她張大雙目,從程月嬌髮髻上的十二時寶石花鈿,轉向她耳畔的金累絲紅玉墜兒,復又落回到她髻上的珠花,一口銀牙幾乎咬碎。
若是她的嫁妝裡頭能添上這樣一副頭面,她縱是死了也甘心。
這樣想著時,程月嬋下意識絞緊了手中的帕子,眸光往旁一掃,便瞧見了正打橫端坐於東邊首府的王氏。
王氏面色凝重,正遙遙目注著遠處的來人,身上自有一股子端莊之氣。
程月嬋心頭緊了緊,立時鬆開了手中的帕子,艱難地將視線自那晃眼的首飾上拔了出來。
這東府大夫人王氏是個極認死理的人,素來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