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這哥們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猛攻雲南,最後把這地方給拿下了。搞定雲南之後,他的老闆順治皇帝一看,這是個猛人啊,於是就給了他開藩設府的大權,讓他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這吳三桂也不負所望,把雲南搞得風生水起,一片繁榮。

到了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又出師緬甸,這次更牛逼,直接俘虜了永曆帝朱由榔,然後押到昆明給咔嚓了。這手筆,簡直比大片還大片!十幾年間,吳三桂就像是個開掛的玩家,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朝一看,這吳三桂簡直是個人才啊,於是對他的態度就從一開始的控制使用變成了放手使用。李國翰死後,吳三桂就成了獨當一面的大人物。在軍事活動中,他被賦予了極大的自主權,“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他的職務也是一再升遷,就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樣!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打了雞血的吳三桂,又以擒殺桂王的功績,成功晉爵親王,並且還兼任了貴州的管轄權。這一下子,他的地位可是水漲船高,權力大增。不僅如此,他的兒子吳應熊也選上了公主,號稱“和碩額駙”,還加封了少保兼太子太保。這父子倆,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啊!

吳三桂在雲南開藩設府,坐鎮一方,權力和聲勢都達到了頂點。然而,這個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他可能覺得自己在雲貴地區就像明朝的沐英一樣,也想做個“世鎮雲南”的平西王。然而,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可是看得一清二楚。

於是,在吳三桂殺死永曆帝后,清朝就開始著手裁抑他的權勢。這可把吳三桂給急得團團轉,心想:“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怎麼還被你們這麼對待呢?”不過,這可怨不得別人,誰讓他自己有那麼多“想法”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功高震主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就像是個超級會找藉口的機器,找到了他們和吳三桂之間的矛盾焦點,那就是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於是乎,這個印信就被他們輕輕鬆鬆地收繳了。然後,他們就像是個掌握了用人權的老闆,把吳三桂的用人題補之權給“截”了,也就是說,吳三桂再也不能隨意提拔任命官員了。這還不夠,他們還把吳三桂的遷除權也給收了回去,也就是說,吳三桂連自己手下的官員也不能隨意調動了。所有的這些權力都歸了吏部尚書,也就是說,吳三桂得聽這個“老闆”的。

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更是趁吳三桂上書請求辭去總管雲貴兩省事務的機會,下令讓兩省的督撫直接聽命於中央政府。這簡直就是給吳三桂來了個“連根拔起”,讓他再也沒有了地方上的實權。

更過分的是,他們還把吳三桂的司法特權也給剝奪了。以前,吳三桂手下的逃人案件都是由他自己的章京來審理的,但是現在不行了,這些案件都要歸給地方官來審理了。這簡直就是奪走了吳三桂的“法律特權”。

面對這些壓迫和剝奪,吳三桂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為藉口,開始擴軍索餉,跟清廷搞起了對抗。這樣一來,他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就更加尖銳了。這就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雙方都在找對方的茬兒,希望能壓對方一頭。可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為了爭奪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利益。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就像是計劃好了似的,給康熙皇帝打了個報告,說他想回老家遼東養老。這可讓康熙皇帝看到了一個好機會,於是他順水推舟,作出了決定,讓尚可喜移藩。然後,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了撤藩的要求,康熙皇帝也痛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