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了。
這可把吳三桂給急得團團轉,他看著這兩個王爺都順利地撤藩了,心裡也開始癢癢了。於是他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說他也想撤藩,其實是想試探一下朝廷的態度。不過,康熙皇帝可是個聰明人,他一眼就看穿了吳三桂的小心思。
康熙皇帝心想:“這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可不是一天兩天了,他要是撤藩了肯定還會造反,不如我現在就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同意吳三桂撤藩,還派了一堆專使到雲南,雷厲風行地處理撤藩事宜。
結果呢,就在十一月的時候,吳三桂果然不負眾望,誅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了。看來這吳三桂還是個“老戲骨”,連造反這麼大的事兒都能如此“有模有樣”。
有時候別看表面現象,得看透事情的本質。就像這吳三桂,表面上假惺惺地要撤藩,實際上卻是要造反。看來這“狡猾”的帽子,他是摘不掉了。
吳三桂在滇中稱王稱霸十四年,這期間可謂是養兵蓄銳,把雲南這塊地兒給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不,他一反叛,叛軍就像猛虎下山一樣,連下了貴州全省和湖南的衡州,這速度簡直比閃電還快!
不只是這樣,福建的靖南王和廣東的平南王這兩個藩也跟著吳三桂一起反了。他們倆的叛軍可不是鬧著玩的,戰鬥力相當強。還有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比如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的羅森、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河南的蔡祿等等,他們也紛紛揭竿而起,響應吳三桂的號召。
這樣一來,形勢對吳三桂可是非常有利。他手下的叛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把整個南方都攪得天翻地覆。那些原本忠於朝廷的官員和百姓,都被這叛軍的聲勢給嚇得目瞪口呆。
不過話說回來,這吳三桂可真是狡猾狡猾的。他表面上裝得像個乖寶寶,實際上卻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反叛。現在好了,他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把整個南方都給鬧騰了。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可謂是春風得意,他自封為“周王”,還搞了個“元年”。這一下子,他的叛軍就像是被打了雞血一樣,氣勢如虹。特別是他的手下吳應麒,竟然陷了嶽州,還搞了個嶽州之戰。這可把清廷給急得團團轉,心想:“這吳三桂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居然敢這麼囂張!”
不過,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情況就發生了重要轉折。這一年二月,嶽樂佔領了萍鄉,圍攻長沙。這可把吳三桂給急得直跳腳,心想:“這嶽樂怎麼比我還能打?”到了六月,王輔臣投降了清廷,這一下吳三桂更是慌了神。到了十月,耿精忠也反了清廷,這可把吳三桂給搞得焦頭爛額。
看來這吳三桂的“周王”夢做得太美好了,完全沒注意到周圍的形勢變化。這就像是一個人在山頂上跳舞,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結果一不小心就摔了個大跟頭。
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尚之信這個老狐狸終於投降了清廷。這一年來,形勢可謂是翻雲覆雨,吳三桂這個老頑固的“欲由秦、蜀入犯”的戰略也宣告失敗。圖海那可真是嚴防死守,讓吳三桂找不到半點空隙。為了救援長沙,吳三桂從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一月,像只沒頭蒼蠅一樣往返於松滋、長沙之間,最後還不得不在嶽麓山安營紮寨。從此,他就開始推行死守長沙、攻擊江西和兩粵的戰略。
就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韓大任這傢伙竟然放棄了吉安,這可讓吳三桂的希望徹底破滅了。沒辦法,他只好把目光轉向江西,於四月移駐湘潭,希望能從那裡找回點面子。可惜啊可惜,十一月的時候,他不得不從湘潭退回衡州(今湖南衡陽),開始奉行“坐鎮衡州,死守嶽、長,爭奪兩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