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地方自然就很容易失守了。

再次,讓我們聊聊苗變之後那些讓人笑掉大牙的官員們吧。省府州縣的文武官員們啊,他們可真是“多才多藝”,有的像是還在夢鄉中,對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有的則是應變無力,剿撫工作做得像是在給孩子過家家。

古州的文武官員們就是個好例子,他們“擅長”的不是彈壓叛亂,而是一聽到苗民聚集的訊息,就慢吞吞地行動,好像是在參加龜兔賽跑。結果呢,苗民們就像是滾雪球一樣,“漸至附合勾結”,聲勢越來越大。

總兵韓勳也是個“英雄”,他擁兵三千,在王嶺擊敗苗民的時候,他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選擇了“休閒散步”。結果呢,苗民們就像是得到了春節放假一樣,自由自在地“蔓延”開來。

都勻府屬清平縣知縣邱仲坦更是個“奇才”。當苗民圍攻凱里的時候,他嚴令民眾不得逃避,自己卻見“賊勢兇橫”,嚇得退回縣城。等到苗民們攻下凱里轉攻清平時,他又“忙於處理私事”,沒能及時巡查防守。結果呢,一些苗人“順便入城放火”,獄中的犯人則像是得到了特赦一樣,全部逃之夭夭。

平越縣知縣楊興道則是個“大忙人”,他對提督統兵征剿所需的“一切軍裝糧運”,總是找各種藉口推脫,就是不認真備辦供應。他的口頭禪就是“我明天就辦”,然後明天覆明天,一直到退休也沒辦成。

平越府知府朱東啟則是個“膽小鬼”,他一見苗民起事,就“嚇得魂飛魄散”,“畏懼苗疆”的他借稱患病,謂求回鄉調理,以避苗亂。估計他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個神婆驅邪。

貴州巡撫元展成呢,他平時就是個“大睡神”,對苗事毫不關心,就像是在“睡夢之鄉”。他不“先事預防”,也不上奏朝廷,等到苗變之時,他又“茫無覺察”,好像這一切都是別人的事。

這群笨宦劣員、怯官懦將的表現,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他們就像是一群在舞臺上亂跑的丑角,讓人懷疑他們是怎麼透過考試的。難怪他們無法制止成千苗寨的變亂,估計他們連自己的家都管不好吧!

這雍正帝啊,他用人真是不當,指揮也是欠妥得很!那些領兵的人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互相攻擊,搞得烏煙瘴氣的。那個欽差大臣呢,他做事也是“乖張”,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苗民一鬧事,雍正帝就急急忙忙調兵遣將去征剿。他封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讓湖廣提督董芳當副將軍。過了沒多久,他又派刑部尚書張照去當“撫定苗疆”的欽差大臣,還讓副都御史德希壽協助他。雍正帝可是下了血本,特地命果親王允禮、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皇五子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戶部尚書慶復、禮部尚書魏廷珍、刑部尚書張照和憲德、工部尚書徐本等人,“全都來辦理苗疆事務”。

這可真是個大家庭啊!除了貴州本省的官兵,還有廣東、廣西的兵八千,湖南、湖北的兵五千,四川、雲南的兵也不少。加起來有三萬多人呢!雍正帝還下令從直隸保定、熱河、浙江及湖廣西征準部回來的兵丁,抽調五千人,去湖南待命,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這麼多大軍,六省聯合出擊,皇上親自指揮,欽差大臣坐鎮,揚威將軍衝鋒陷陣,原本以為很快就能搞定那些沒受過訓練的苗人。可是啊,事情偏偏不是這樣,官兵們就是不能快速取勝。那個親聆御旨的欽差大臣張照啊,“舉動乖張,妄行調遣”,真是讓人無語。他偏袒副將軍董芳,“專主招撫”,對董芳辦的事“極口讚揚”,而對哈元生則是“痛加醜詆”。巡撫元展成也犯了個大錯,他以為“熟苗必不致反”,而哈元生則因為以前多次打敗苗民而驕傲地認為“苗人不難撲滅”。董芳呢,他手握重兵,卻困守八弓,“僅以招撫為可了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哈元生和董芳這兩個大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