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帝,接到父皇雍正的遺詔,讓他繼承大統後,開始了他的皇帝生涯。然而,在他宣讀完遺詔的第三天,也就是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他就忙著下諭旨給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等總理事務的王大臣,宣佈了一個超級重要的任務:對黔省苗疆用兵,並且這還是當前兩項“緊急之事”中的一項。他強調:“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務。”

這位新君日理萬機,處理著無數軍國大事,為什麼卻把用兵於貴州苗疆放在了這麼重要的位置?這是怎麼回事呢?戰爭啊,是個很嚴肅的事情,它涉及到國家、民族、文化等等,那麼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麼呢?它又會產生什麼重大影響呢?

要解答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得先回到半年前的貴州省古州等地。那時候,苗民們紛紛起義,反抗清朝的統治。這場起義的背後,其實還涉及到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的一項重要政策——改土歸流政策。

雍正帝啊,他可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先驅者。他任命了鄂爾泰、張廣泅、哈元生等官員和將領,帶領大軍去執行這個政策。他們可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堅決推行改土歸流,裁汰那些苗族的土司、土官、土目。在苗區設立了長寨廳、歸化廳、八寨廳、丹江廳、都江廳、臺拱廳、清江廳、古州等廳州縣,還任命了滿漢官員去轄治和管理苗、漢人民。這些改土歸流的地區啊,就被稱為“苗疆”或“新疆”。

這苗疆地域廣闊啊,“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看到這麼大的地盤,世宗皇帝當然高興了,於是就厚賞了那些有功的人員。鄂爾泰從雲南巡撫升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的位置,還被封為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一等伯;張廣泗也從知府升到了貴州巡撫,湖廣總督的位置;哈元生更是從一個守備升到了總兵官的位置,還被任命為貴州提督,並且還因為入覲到了京城,得到了皇帝的特別恩賜,成為軍機大臣。

這真是應了那句話: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這乾隆皇帝弘曆也是一樣啊,他一上位就忙著搞事情,對黔省苗疆用兵,還把它當成了“緊急之事”和“第一要務”,真是有魄力啊!不過話說回來,這場戰爭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呢?我們拭目以待吧!

清廷這邊正沉浸在慶祝的歡樂中,表彰那些有功的官員和將領,給他們戴上榮譽的光環。可是,誰也沒想到,貴州那邊竟然烽煙四起,緊急警報如同烏雲一般湧向皇城。這些土司們啊,他們可是不願意放棄祖傳的特權呢!加上那些新任的官員們處理事務的手法欠妥,甚至還有一些人仗著權勢欺負苗民,魚肉百姓。於是,很多地方都發生了叛亂。

在雍正十二年七月,有個叫老包的苗人到處宣揚“苗王”出現了。到了十三年二月,因為官吏們徵糧的方式太過分,古州所屬的八妹、高表等寨的苗人們首先起義了。這一下,臺拱、清江等各寨的苗民都紛紛響應,攻打官軍的營房,短短時間內就有兩萬多人的規模!

這場變亂啊,一下子就鬧大了。可是看看清廷這邊呢?他們的應對措施簡直就是小兒科!首先就是那些地方官員們太麻痺大意了,兵力部署得亂七八糟。貴州省雖然有綠營兵三萬多人,但有些“緊要州縣”,居然只有幾十名兵丁!這怎麼打仗啊?

就拿臺拱廳來說吧,這裡原來是“九股生苗”地區,雍正十年才設立營地派兵駐守。可是這裡的兵力只有一千人,結果呢?上下九股數百苗寨都起來反抗了,把兵營圍得水洩不通。最後還是貴州提督哈元生率領六路大軍合力攻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下來,殺了和俘虜了苗人數千人。

你看看旁邊的黃平州與青溪縣,這兩個地方離“九股生苗”之地那麼近,居然分別只有三四十名兵丁!別說是出去打仗了,就連守城都顯得捉襟見肘。所以一旦有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