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慈禧太后不得不考慮把權力還給皇帝了。

於是呢,慈禧太后經過深思熟慮,就在六月初十這天,分兩次把醇親王奕譞和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人叫來,告訴他們說:“皇帝學得不錯,明年就讓他自己來處理政務吧。”奕譞一聽,心裡咯噔一下,趕緊去找翁同龢商量對策。

奕譞著急地說:“剛才太后說了,皇帝你學得挺好,明年就自己來管事吧。我說你年紀還小,不懂這些政務,能不能再等幾年。我讓皇帝也求她別這麼快就把權力交還,皇帝跪下求了半天,可太后就是不為所動,死活不肯。”

翁同龢聽了,嘆了口氣說:“這事兒可不小啊,不是咱們倆能決定的。你得找幾個御前大臣和皇帝的老師,讓他們去跟太后當面求情,或許能讓她改變主意。”

奕譞聽了翁同龢的建議,心裡嘀咕著:這事兒可沒那麼容易啊,太后的決定可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算了,還是等見了軍機大臣再說吧。

一刻鐘後,軍機大臣們滿臉焦慮地退出直廬。禮親王世鐸說:“我們都盡力勸說太后緩降懿旨,給我們一些時間商量,找個最佳方案。可是,這些勸說對太后來說就像耳旁風一樣,完全沒動搖她的決定。真是‘聖意難回’啊!”

無奈之下,軍機大臣們只好按照太后的懿旨來起草詔書。當天,懿旨公佈了:“我們榮幸地奉了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的懿旨:之前因為皇帝年紀尚幼,我們不得不代為處理政務。但隨著皇帝的成長,我們決定讓皇帝親政。這十多年來,皇帝勤奮好學,德行日新。最近查閱奏章,發現皇帝對古今之事見解獨到,判斷準確。今天召見醇親王和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人,宣佈:從今年冬至日大祀圜丘開始,皇帝要親自參加祭祀儀式,並命令欽天監選擇吉日,於明年舉行親政典禮。皇帝聽到這個決定後,當即跪下懇求太后收回成命。醇親王和軍機大臣也認為,目前國家多難,皇帝日理萬機,學習永無止境。如果能夠推遲親政,皇帝將來親自處理政務必定能發揮得更加出色。我們再三懇求,這絕對是出於對皇帝的真誠關心。但是,垂簾聽政只是權宜之計。皇帝繼承大統,肩負著穆宗毅皇帝的重託。現在皇帝學有所成,應該與內外臣工共同努力,治理國家,克服困難。因此,我們遵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的懿旨,立即實行親政,以滿足後宮的期望。祭祀神靈的儀式,皇帝都應親自參加。欽天監應於明年正月選擇吉日,舉行親政典禮。所有相關事宜及應恢復的舊制,各衙門應參照先例,奏明辦理。特此通告中外。”

這慈禧太后的懿旨,真是讓人看了都想說“666”啊!這態度,可以說是相當明確了,措辭也特別誠懇。但你懂的,這往往不是真相,更像是一種假象。這慈禧太后找來奕譞等人,其實啊,是為了試探他們的真實想法。

在跟慈禧太后這近三十年的相處中,奕譞可是個明白人。要是太后真的把權力還給載湉皇帝,他這個當爹的可就爽了,那時候他的地位和權力可就更大了。

但他心裡清楚,這只是個白日夢啊。

這夢要是被人看出來了,那他家可就要遭殃了。所以啊,這其實是一場不動聲色、悄無聲息的心理戰。那些王公大臣們,誰敢怠慢啊?都拼了命地勸說慈禧太后暫緩歸政,他們覺得這樣才夠“得體”。

這時候,帝師翁同龢也坐不住了,趕緊去找軍機大臣孫毓汶商量。兩人一拍即合,開始探討政治體制的問題:是馬上訓政呢,還是緩緩歸政?商量了半天,他們還是覺得勸說慈禧暫緩歸政比較靠譜。

商量完之後,翁同龢當晚就開始寫奏摺了,準備第二天跟大家商量一下。這一夜啊,真可以說是“燈火通宵”了!

六月十一日,王公大臣們可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集中精力、集中時間,繼續討論如何勸說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