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屁話”。

鰲拜在朝中越來越囂張,他的行為舉止越來越像是一個“喜劇演員”,讓人忍不住想笑。而康熙皇帝則像是那個“喜劇演員”的“導演”,一直在默默地觀察著這一切,等待著時機來“收拾”這個“喜劇演員”。

對於鰲拜的步步緊逼,逐漸走向成熟的康熙皇帝已經不再懼怕。他曾經對鰲拜的輕慢行為進行斥責,說:“鰲拜在我面前辦事,不求合情合理,只要稍微拂逆他的意思,他就會把部下大聲叱喝。還有,在引進人才的時候,鰲拜在我面前應該以禮待人,聲音平和,但他卻總是威風凜凜,大聲喝問。”

據說有一次,鰲拜稱病拒絕上朝議事,康熙皇帝為了探明虛實,親自來到他的家中問疾。皇帝的突然到訪讓鰲拜有些慌亂,結果侍衛居然在他的床下搜出一把匕首。康熙皇帝鎮定地笑道:“刀不離身,滿洲故俗,不足異也。”然後若無其事地返回宮中。這件事是否為杜撰尚不能判定,但鰲拜欲取皇權而代之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親政的康熙皇帝深感鰲拜已經是“欺朕專權”,心有不軌,如果不除掉鰲拜,就無法整頓朝綱,推行政務。為了走向真正的全面親政,他決心從權臣控制的陰影中走出來。於是,他開始一方面總結輔臣制度實施八年以來統治路線的利弊得失,另一方面則著手有計劃地作好徹底剷除鰲拜及其黨羽的準備。

康熙皇帝開始悄悄地觀察鰲拜的一舉一動,瞭解他的弱點。同時,他也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準備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反擊。他明白,要徹底剷除鰲拜及其黨羽,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計劃。

由於鰲拜是三朝元老,又是順治皇帝臨終定下的四位顧命大臣之一,他的地位可謂是如日中天,權力滔天。多年來,鰲拜一直糾結黨羽、網路親信,在宮廷內外安插了諸多耳目,嚴密地控制了各個要害部門,可謂是針難入、水難進。

對於康熙皇帝來說,想從鰲拜手中奪回大權,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採取公開緝拿的方法,不僅會引起宮廷混亂,還可能讓鰲拜的黨羽反撲,得不償失。

因此,康熙皇帝決定採取周密的佈局和巧妙的安排,選擇最有利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將鰲拜及其黨羽一網打盡。他首先秘密組織了一支精幹的“特工隊”,由一些忠誠可靠的侍衛和宮女組成。這些特工隊員在皇宮內外四處活動,收集鰲拜及其黨羽的情報,同時製造一些假象,讓鰲拜及其黨羽誤以為康熙皇帝還被他們控制著。

經過深思熟慮,康熙皇帝決定先不打草驚蛇。他明白,要剷除鰲拜及其黨羽,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和計劃。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巧妙的設計。

首先,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年將遏必隆“與所有一等公外,授為一等公”,這使得遏必隆的地位更加顯赫。同時,他還將遏必隆原所有的一等公,讓他的兒子法咔襲替,這無疑是對遏必隆的進一步拉攏。

接著,康熙皇帝又將鰲拜“於所有二等公外,授為一等公”,這使得鰲拜的地位更加尊貴。同時,他還將鰲拜所有二等公,讓他的兒子那摩佛襲替,這無疑是對鰲拜的進一步拉攏。

在康熙七年,康熙皇帝又將鰲拜加封為太師,這是對鰲拜的最高榮譽。同時,他還將那摩佛授予太子少保,這無疑是對那摩佛的進一步提拔。

透過這些舉動,康熙皇帝向鰲拜等人表達了信任。他希望透過這些舉動讓鰲拜等人認為他是一個軟弱可欺的皇帝,從而放鬆警惕。

此外,他還利用自然天象的變化暗中對鰲拜等人旁敲側擊。他暗示他們如果一再欺君罔上,定遭天譴。但是鰲拜對皇帝的這些舉動依然無動於衷,在他看來年輕的康熙皇帝軟弱可欺,根本不可能將自己怎樣。

這一切都讓康熙皇帝感到十分無奈和憤怒。他想:“這個鰲拜真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