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此事。

同時,蘇克薩哈的上疏更令鰲拜感到受到威脅,再加上此前,遏必隆也多次上疏請求歸政於皇帝,令鰲拜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一旦康熙皇帝批准了蘇克薩哈的上奏,鰲拜與遏必隆就有可能被迫退出政治舞臺,這樣一來,鰲拜多年來精心編織的專權夢想,他付出的所有心機都將付諸東流。

鰲拜決定一不做二不休,除去這個對手。於是,他協同親信大學士班布林善等人以“蘇克薩哈不欲歸政”為由,絞盡腦汁,極力編織了二十四條大罪,並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名義,奏報給皇帝。在這二十四條罪名當中,有一些確為蘇克薩哈所犯之罪,如藐視年輕的皇帝等。但絕大多數顯然是在誇大其詞、斷章取義,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將蘇克薩哈置於絕境。

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以“奸詐欺飾,存蓄異心”罪名,奏請將蘇克薩哈協同其七個兒子、孫子一人、侄子兩人和同族三人全部處以死刑,其他侄孫收沒為奴,家眷一併交由內務府處置,並抄沒其全部家產。

康熙皇帝心裡明白,一個忠心耿耿、輔政七年的大臣,竟然被羅列出了二十四條死罪,這分明是鰲拜這個老頑固,看蘇克薩哈不順眼,想要找個機會把他搞掉。

於是,康熙皇帝以“校議未定”為由,拒絕批准這個奏請。但是鰲拜這個老狐狸,剷除異己之心十分迫切,不肯罷休。他挽起袖子在皇宮的庭院裡大吵大嚷,就像一隻發狂的獅子。他還再三反覆強奏,急不可耐地向年輕的康熙皇帝施加壓力。

康熙皇帝畢竟還年輕,經驗不足,最終被鰲拜逼得沒辦法,只能批准了他們的請求。可憐蘇克薩哈連同家人全部受到處置,就連當時因懷有身孕而被關在獄中的蘇克薩哈的兒媳誕下的胎兒也被難以倖免。

這件事是康熙皇帝年輕時代的又一大遺憾。兩年後,鰲拜集團被剷除,康熙皇帝特諭道:“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致誅滅子孫。此皆鰲拜挾愁,滅其後嗣,深為可憫!”併為蘇克薩哈案中死難者平反昭雪。

現在想想,鰲拜這個老頑固真是太過分了,為了剷除異己,連一個忠心耿耿、輔政七年的大臣都不放過。還好康熙皇帝后來平反了昭雪,為蘇克薩哈案中死難者討回了公道。

鰲拜的權力之路,就像是在一場血腥的拼圖遊戲中前進,他的每一步都是踏在政敵的鮮血和屍骨上的。蘇克薩哈的死亡,讓他覺得自己就像是皇帝面前的大BOSS,權威已經毋庸置疑,自我膨脹之心就像氣球一樣越來越大。

然而,他似乎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隻剩下兩位大臣的輔政體制,對於皇權專制來說,就像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他也沒有注意到身邊的諸王大臣、文武百官,已經對他的氣焰忍無可忍,就像一群憤怒的蜜蜂,隨時準備群起而攻之。

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忘記了那個曾經被他呼來喝去、俯仰鼻息的年輕皇帝,已經慢慢成長為一個有自己想法和決心的君主。康熙皇帝已經準備好將那些敢於挑戰皇權的力量連根剷除。

事實上,蘇克薩哈的死,就像是一場風暴的前奏。它一方面顯示出當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背後操縱著這位剛剛親政的皇帝,讓他下定決心要剷除鰲拜。另一方面,蘇克薩哈的死也讓滿洲上層貴族內部的分裂越來越明顯和尖銳。權臣弄朝的基礎已經被破壞無遺,曾經在宮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保守勢力已經被大大削弱。

這個時候,康熙皇帝終於可以實施他的計劃,那就是實行徹底的封建皇權專制制度。他不再需要那些阻礙他權力之路的輔政大臣,也不再需要那些心懷不滿、隨時可能叛變的貴族。他要將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讓所有人都知道,他才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宰。

康熙皇帝登基七年,終於擺脫了輔政大臣的束縛,親操政事。然而他的心中並不平靜,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