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一起商議,看看是不是應該在“遙堤之外,再築遙堤”。
第二年十月,康熙皇帝的決策得到了批准。工部在清口築壩,“以遏濁流”,同時在水勢較為平緩的七里墩修建水閘,“使湖水自七里墩閘進口,即由新河文華寺人運”。這一舉措可謂是“豪橫”到了極點,讓人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的膽略和氣魄。
就在這一年年底,吳三桂叛亂了。康熙皇帝不得不將全部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叛戰爭當中。治河之事又被耽擱了下來。不過沒關係,反正錢幣堆積如山,等平定了叛亂再來治河也不遲。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黃淮兩河又發大水,這次災情比康熙親政那年還要嚴重。於是,雖然平叛戰爭還在繼續,國家的財政依然拮据,康熙皇帝還是下決心全面治理黃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他任命安徽巡撫、出身漢軍鑲黃旗的靳輔為河道總督。
靳輔一上任,就像個超級偵探一樣,開始“遍歷河干,廣諮博詢”。他不僅向官員、士兵、工匠等人詢問意見,甚至向普通百姓請教。他說:“我不僅要找那些有才華的人,還要找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河工!”就這樣,他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幾乎把黃河上下游都跑遍了。
終於,在調查了大量資料後,靳輔拿出了他的治河方案,向康熙皇帝呈交了《經理河工八疏》。這份報告可以說是治河的“百科全書”,裡面包含了五項工程和三項保證措施。
五項工程聽起來就像是治河的“五指山”,分別是:
疏通下游河道,讓黃河水順暢流淌;
引淮刷黃,就是讓淮河水幫助沖刷黃河的淤泥;
修築洪澤湖一帶的殘決堤岸,防止洪水氾濫;
修理黃淮各處決口,把決口的地方都修好;
疏浚清口至清水潭之間二百三十里運河,讓船隻可以順利通行。
三項保證措施就像是治河的“三保險”,分別是:
保證工程的經費,這可是個大問題。治理黃河可不是小數目,需要兩百一十四萬八千兩銀兩,得提前籌備好;
裁汰冗員,呼叫賢能,嚴明職守。也就是說要精簡機構,讓有能力的人來做事;
設河兵五千八百六十名守衛堤壩。就像設定警衛一樣,保護堤壩的安全。
康熙皇帝看了靳輔的報告後,大為讚賞。他覺得這位河道總督不僅有才華,還有責任心和勇氣。於是他批准了靳輔的方案,並給予了大力支援。從此,黃河的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但是,靳輔的《經理河工八疏》卻遭到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反對。這些大人們認為這個方案所需要的銀兩、人力和物力都太過龐大,建議先選擇一些關鍵的地方進行修築,然後再慢慢進行大規模的治理。不過,康熙皇帝可是個有決心的人,他認為河道的事情可是關乎國家的大事,所以就命令靳輔再重新考慮一下,再給出具體的方案。
經過一番仔細的勘察和研究,同年十二月,靳輔再次提交了《敬陳經理河工八疏》,對之前的方案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和調整。特別是在人力和工期等方面,都做了更加具體的安排。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康熙皇帝正式批准了靳輔的治河方案,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啊!
到了同年二月,康熙皇帝還特意撥了二百五十多萬兩錢糧,限期三年完成這個大工程。於是,大規模的治河工程終於全面展開,一步步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治河的過程中,靳輔可是忙得不亦樂乎。他不僅主持修造了導黃入海工程、清口工程、高家堰工程、清水潭工程、歸仁堤工程和皂河工程,還為了保護重要的堤堰,修築了一批滾水壩和減水壩。在這個過程中,他可是費盡了心思,歷經千辛萬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