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就像我們吃火鍋一樣,不斷嘗試、調整,最終在治河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可真是讓人高興啊!看來康熙皇帝不僅是個有能力的領袖,還是個勤奮好學、不斷進取的“學霸”呢!
這黃河老大哥真是個愛鬧事的傢伙!它的那些“豐功偉績”啊,跟它流經地區的自然特徵可是密不可分。話說這黃河啊,它起源於巴顏喀拉山,全長超過五千四百公里,途徑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等省份,一路上啊,它可是“收納”了數十條支流,就像個大胃王一樣。
關鍵是它還帶走了大量來自黃土高原的泥沙,每立方米的黃河水啊,含沙量竟然高達三十七公斤!要是碰上暴雨,那泥沙量簡直能超過六百公斤!所以啊,民間有句話說得好:“一碗水,半碗泥。” 簡直是對黃河的生動描述啊!
從河南孟津開始,黃河就進入了下游地區,河道逐漸變寬,水流速度也逐漸緩慢下來。中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啊,有四分之一都淤積在河床中,導致黃河下游的河床每年平均升高十厘米左右。年復一年啊,泥沙越積越多,令下游的河床逐漸抬高,最終形成了高出兩岸平地的“地上河”。
為了不讓地上河的水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肆意傾瀉,人們只能不斷地加高堤壩。可一旦遇上雨季或汛期,年久失修的堤壩就像老舊的輪胎一樣容易破裂,導致黃河氾濫。那時候啊,黃淮兩河的河水就像開派對一樣湧入京杭大運河,一下子就阻塞了漕運,留下後患無窮。
所以說啊,治理黃河可是個世界級難題,不過康熙皇帝可不怕,他可是個有勇有謀的“治水專家”,看來這個調皮的黃河弟弟又要多一個頭疼它的哥哥啦!
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開始,清朝的統治者們就學著明朝的樣子,設立了河道總督這個職位,專門來管治黃河。他們還調撥了數萬名壯丁,搞起了“黃河工程”。可惜啊,這幫人似乎沒學到什麼真諦,措施不到位,黃河水患不僅沒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
據《清史稿》統計,順治皇帝在位的十八年裡,黃河決口竟然多達二十次!到了康熙初年,情況依然沒有好轉。從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到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黃河總共決口四十五次!簡直是“黃河大決口,一瀉千里”啊!
這黃河水患可是給清朝的漕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也給百姓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每當黃河氾濫,兩岸的大片耕地就被淹沒,老百姓們流離失所,甚至溺斃者都不計其數。
康熙皇帝親政之初,就遭遇了一場大水災,河漕受到嚴重破壞。於是他非常重視治理黃河,甚至在宮中的柱子上寫下了“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這樣的提示。他說自己從十四歲開始就研究治河的方法,每次水災發生時都立刻派人去巡視河工,及時掌握情況,好制定對策。
不過啊,那時候清政府的財政可真是有點捉襟見肘,想要全面治理黃河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只能搞一些應急的小專案,但那每年幾十萬兩白銀的投入,對於治理黃河水患來說就像是杯水車薪,“河患之深,日甚一日”。看來那個時候的清朝真的是有點“治河無方,水患無窮”的感覺啊!
幾年過去了,我們國庫裡的那些錢幣終於開始堆積如山,康熙皇帝看著那些閃閃發光的金子,感到無比欣慰。他覺得是時候展現一下自己的主動精神了,於是決定在治河方面大展拳腳。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六月,這位英明的皇帝決定親自去巡視一下黃河的決口。他帶著大學士郭廷祚和侍衛吳丹一起去了現場。他們回來後,康熙皇帝聽了兩人的彙報,覺得黃河從宿遷到清河這一段,雖然有了一層遙堤,但似乎還是不足以抵擋那狂暴的水勢。於是,他決定展現一下自己的“豪橫”,下令工部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