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牆面上是用投影儀投射出的各類非遺的代表作品,有景泰藍、風箏、京西太平鼓、北京皮影戲……等等。

還有北京絹人!投影到牆壁上的絹人惟妙惟肖,下面也附帶著一行小字介紹:2009年,北京絹人入選第三批北京市級非遺名錄。

有趣的是,介紹下方還有一個數字:70。

雨燕低頭一瞧自己的胸牌,也是70號。

非遺真是百花齊放,它們傳承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歷史遺留的產物,更是民間手藝人們一直傳承的文脈。到今年,北京絹人已成為市級非遺超過十年了,轉眼間卻如幾十年的光陰……

論壇一結束,大家都進入了交流環節。可面對這樣的場合,雨燕已經好久沒有參加了,她端起酒杯,四處尋覓著什麼,隨後回到桌前坐下來,翻看著資料。

“您好……”

雨燕回神一瞧,一位穿著工裝服的男子正站在面前,面容看上去飽經風霜,比自己要大幾歲。

雨燕回禮,“哦,您好,您好。”

“大家都在交流,看你一個人在這兒,過來跟你聊聊。”男子看了一眼雨燕胸前的號牌,開玩笑的緩和氣氛,“70號,挺吉利的數字。”

雨燕不好意思,“我是來晚了,我看著數字跟牆上投射的非遺是對應的。”

“這一次論壇來了北京非遺產業內百位行業代表人物,每一個數字對應的是都是一個門類,像您這70號,代表的就是絹人這個門類。”

男子這一說,雨燕差點兒嚇出冷汗,“別別別,我可代表不了這個門類,本來是我師傅要來的,他身體不太好,所以……唉?您怎麼知道我是?”

“哦,不好意思,忘記自我介紹了。”男子禮貌的伸出手,“我叫鍾正,是一位修復師。”

“幸會,鍾老師。也正式介紹一下,季雨燕,之前從老美術人形廠出來的工人,現在有一間絹人工作室。”

“那挺好!人形廠那會兒在整個工藝美術領域,可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鍾正對此瞭解的很清楚。

“您是修復師?是專門修復文物的?”

“大差不差吧,我平時在恭王府做文物修復,然後副業是做非遺修復的,就拿景泰藍來說,它是屬於用非遺技藝成就了一物件,那這些透過非遺技藝產出的物件,後續要是損壞了,那就是我的活了,我們自己也有團隊,專門就是做這個的,目前已經涵蓋了十二個非遺門類。您剛才問我怎麼知道您是做絹人的?講真的我來這次論壇之前,看了一遍名錄,感興趣的我就多看了幾眼。”

“呦!您這記性是真好啊,能記這麼多東西。”

說話間過去兩三人,衝著鍾正打招呼,“鍾師傅好!”

“你們好。”

看來這鐘師傅的威望的確很高,想起鍾正剛才說的話,雨燕繼續道,“涵蓋十二個門類,鍾師傅這團隊也算是臥虎藏龍了。像我們能把一個門類弄清楚就已經很難了。”

“可能是我們的著重點不同,我們大多在於修復,你們是專一於一項技藝的傳承。我們要說的話就是工匠精神,你們可不一樣,傳承這個詞的分量是很重的。”

(注:70號為北京絹人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專案編號專案編號:Ⅶ-70,在此有致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