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數日,衛鉉帶著上清觀老少來到梗陽,正式接管了爾朱彥伯賜予的田莊。而爾朱彥伯比衛鉉所想的還要大氣,他不僅沒有讓人搬走主宅裡的糧食、農具、家禽、牲口,還將田莊三十七戶奴隸盡數贈予衛鉉,由此也可見爾朱智彪在他心中的地位。

長方形一般的田莊主宅位於懸甕山西北麓,距離晉陽並不遠;雖不至於奢華壯麗,卻也依山傍水,佔地面積更是足有二十多畝。幾十口人入住其中,還嫌空曠冷清。

只是幷州“重佛抑道”嚴重,要是再打上清觀的旗號,等於和官府過不去;眾人為了避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遂以“衛家莊”為名;衛鉉從觀主變成家主、郎主。

衛家莊有田、有地、有房子,終於擺脫了流、氓身份,正式晉升為布衣、草民階級。不過衛家莊並非是單門獨戶,而是一箇中小型地主。除了來自上清觀的六十三名老少,爾朱彥伯贈予的三十七戶奴隸、一百七十二人,還有其他道觀投奔而來的二十五名成年道士;累計下來,總人口高達二百六十人。

薛懷恩認為人員來歷太過複雜,尤其是三十七戶奴隸裡的成年男子,多數是叛軍士兵,如果不用規章制度規範起來,新生的衛家莊必將陷入無序的局面,實不利於衛家莊的相處和發展。

衛鉉深以為然。他鑑於師叔薛懷恩足智多謀、見多識廣,遂任命他為衛家大總管、任命老成穩重的師叔鄒燁為副總管,兩人負責協助衛鉉總攬衛府內外所有大小事務。

師叔司馬信為第一管事、師兄姜衍為第二管事,掌管衛家莊田地、山林等外事。師伯梁倫、師姑趙溪分別為第三、第四管事,主管收支、吃穿等內部事務。師叔陳暉和嶽松為第五、第六管事,管規章制度、獎懲事。師伯郭平、師姐慕容紫煙管教育……石忠和劉朝、徐義皆為管事,協助衛鉉抓文武事。

所有有職司的人,個個能寫會算——這也是道家特有的優勢之一;只因道家走是的精益求精的精英路線,凡是成年男女,多數識字、識圖、識數、會畫符、懂些藥理和風水學。

其他道觀衛鉉不說好,可擁有數百歷史的上清觀確實是如此;他這些長輩同輩固然不是什麼博大精深、學識淵博的大儒,但是處理和記錄簡單的日常事務,卻不在話下。

忙碌幾天,一大家子還未從高興中緩過勁來,薛懷恩一臉糾結的向衛鉉說道:“家主,能不能把奴隸還一部分給爾朱公?”

“為何?莫非蓄奴犯忌不成?”衛鉉見其神情不好,心中也不禁緊張起來。

“那倒不是。”薛懷恩無奈的說道:“朝廷從來不禁大戶豢養部曲、奴隸。如今百業蕭條、人不如犬,大戶若能豢養無處就食的流民,反而解了朝廷一大困擾,否則必將聚眾霍亂地方。問題是家中供養不了懲多人。”

衛鉉一時間傻了眼,他以為蓄奴犯忌,不想竟是窮。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默默的在心中算起了賬來。

大魏王朝計量承漢制,一石為一百二十斤,一斤約等於後世四兩,以維持生命這個標準來算,一個成年人一天口糧少說也要一斤;一石糧食則勉強讓一個成年人維持三個月。如果是在異常消耗體力的農忙時節,一個人起碼需要三到四斤主食。

家中二百六十人,成年男女佔了六成左右,正處於長身體和能吃階段的孩子佔了兩成,剩餘兩成是老邁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

平均算下來,一季最少要三百石。

除了人,還有爾朱英娥贈送的二十匹戰馬。而戰馬比人還要挑剔,如果精料不足、伺養不周,再好的戰馬也會變成只能犁田和拉車的駑馬。往低裡算,一匹戰馬一天至少要進食五斤糧食,方能保持應有的體力,因此一季又將消耗七十五到八十石。

人畜生累計下來,一年光是糧食就要一千五百石以上,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