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忠不義不德不仁的奸賊。

號召人人誅之,所有人都應該聯合起來反抗逆賊。

既然如此。

唐清安只能放棄請此人入京的想法。

“璠公已經同意,但是馮和推辭自己老邁,請大將軍另請賢者。”

林如海為難道。

璠皓和劉一儒不同。

璠皓原是太上皇的老臣,手裡一系的門生故舊,與唐清安交往不少,例如庶吉士陸仲恆,韓昊,張雲承等人。

哪怕璠皓有顧慮,但是他的門生都請他出面,那他自然也只能同意入京。

不過唐清安最看重的並不是璠皓。

此人已經八十歲。

請他入京看重的是他的名望,並不指望他能做具體的事情。

馮和不同。

此人五十餘歲,而且致仕才不到三年的時間,無論在官場上的影響,還是自己的能力,都比璠皓要強些。

“此人還是要請來的,三顧茅廬嘛,一次請不到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總之要把我們的誠意表現出來。”

唐清安一臉的堅持。

天下太大。

金州本土有十萬官嗎?

當然沒有。

而且也不可能全部任用金江鎮的官員,無論古今沒有這個道理,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何把金江鎮的制度,取代大周傳統的治理手段呢。

那就需要拉攏人望。

“大將軍放心,我必定請來此人。”

林如海點頭。

很多人反對將軍,但是當將軍為新學站臺,同樣也有不少的學者轉變了態度,選擇了支援將軍。

因為根據新學的思想。

將軍有德。

有這麼賢者出面去勸馮和,馮和本就不是迂腐之人,當打消了他的顧慮,自然會入京。

所以林如海有把握這麼說道。

果然。

不久後。

致仕前內閣首輔璠皓,馮和入京。

唐清安立馬下令。

提林如海,馮勝之,顧應時,李成賢為大學士,與前任內閣首輔璠皓,馮共同組建新內閣,總理全國政務。

此名一出,天下賢者歸心。

唐清安竟然主動放權,把皇權的部分權利,交給了朝廷。

這是終明周兩朝以來,所有的官員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文明無論是否被野蠻打敗,但是文明終歸是文明。

制度的敗壞。

不能歸咎於官員提出的控制皇權的思想。

反而他們的想法才是對的。

明朝時已經有這股思想。

天下不是一家之言。

對於皇權,官員們努力的對抗,甚至做出消極懈怠,乃至破罐子破摔的應對,以抗拒皇權的強硬。

福建浙江的新學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早就有了影子。

歷史上在明中時期萌芽,明末時期明確提出新學的理念。

現在歷史繞了個彎,但新學的土壤還在,同樣也誕生了。

但有時候文明不代表強盛。

強盛不只有文明。

例如美國。

有人說他文明,但是百年來所有的戰爭,都是美國直接下場,或者背後推動,甚至主動埋下的隱患。

非洲的國家,基本都是西方人劃分的。

在劃分之初,就把歷史遺留的隱患,故意保留甚至擴大,為他們留下繼續控制當地的後門。

中東同樣也是如此。

很多歷史遺留矛盾,都是西方人故意製造的。

唐清安看的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