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一番做出了回應。

錦州軍立軍數年,雖然敗的難看,可是他們的敵手,是征戰數十年的蠻軍。

對比國內大部分軍隊,甚至朝鮮軍,錦州軍的實力並不弱。

值得唐清安拉攏一二。

反正是送上門的便宜,又不需要他付出什麼,不過口頭上幾句承諾罷了。

得到平遼侯的保證,絕對不會攻伐他們,幾名錦州軍老將下定了決心自保。

劉一儒和忠順王不同,劉一儒更看重朝廷,隨著璠皓一系的官員,都開始被清理。

被打壓多年的他,大肆提拔自己的故舊門生,這些官員開始走上前臺,皆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番。

對於該如何賞賜金江鎮,他認為應當打壓。

“同樣的蠻族十餘萬大軍,視錦州軍為無物,而平遼侯孤身一人到營口,就令對方退兵。

可見其在遼左的威望,連敵人都顧及。”

金江鎮的實力,隱瞞了又隱瞞,可畢竟體量在那裡,朝廷已經逐漸看清楚。

三百萬遼民,十萬大軍。

又佔據小半個遼左。

且孤懸海外,由平遼侯一人建立,沒有像眾人以為的曇花一現,反而在蠻族的包圍中屹立至今,逐漸的變強大。

“當令平遼侯歸京敘職,或者在金州恢復遼東都司,任其選擇其中一項。”

考慮遼東的局勢,劉一儒給了平遼侯選擇。

必須規制於朝廷的管制中,不然就決裂吧。

反正遼東的局勢,已經敗壞如此,封鎖山海關後,其餘不要也罷,讓其和蠻族爭鬥。

朝廷反而能坐山觀虎鬥。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金江鎮和蠻族連年大仗,雙方已經結為血仇。

都有向對方造成威脅的實力,如何能輕易的放下心中的顧慮,雙方做到信任和解。

有蠻族在,金江鎮不敢動。

有金江鎮在,蠻族不敢動。

至少能為朝廷贏得數年甚至十數年的時間,當以此清掃積弊,恢復國力再捲土重來。

劉一儒的建議,忠順王還在猶豫,皇帝則不同意。

他才親政,就放棄遼東。

天下如何看他?

豈不是會認為他比太上皇要做的差。

皇帝做事果斷。

對違背心意的勳貴和大臣,越來越苛刻,連他們也不敢深勸。

既然不放棄遼東,那麼新的遼東經略該由誰去擔任呢?

眾人思來想去,準確的說沒有官員願意去趟這個渾水。

七年的時間,前後四任遼東經略,除了史鼐保全了自身,都沒有落得好結局。

這在官員們看來不是升官,而是催命符。

遼東經略還沒有提出人選,面對錦州武將們的請求糧草的奏疏,皇帝大手一揮。

他不但要供應錦州軍,還有重新恢復錦州軍,奪回北鎮乃至遼東。

自己被打壓太多年了。

時不我待,他恨不得一口氣把所有事都做完。

得知皇帝要恢復錦州軍,很多官員舉手支援,錦州軍多年來沒有建樹,卻順利的獲得了不可計數的補給。

金江鎮連年立功,可是補給都打壓了又打壓。

因為錦州軍的供給,不只是養活了錦州軍,還養活了無數的京官,很多官員就靠著錦州的軍餉糧餉來過活。

大周官員的俸祿很低。

其實不低。

如果只是一家人之用,肯定是夠的。

可是官場上最重要的就是人情往來,還有官員的出行做派,不可能和老百姓一樣,用腳來走路吧?

京城生活成本本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