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英國的企業,航海,軍事、商業均忙於吞併印度。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在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都建立的堅強的據點,而法國人則在本地治理和金德納哥爾建立據點。

所有這些據點的權利,在莫臥兒王朝統治衰退之際,都大大擴充了自己的權利。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英法雙方已經大打出手,亞琛條約僅僅使戰事中斷而已。

七年戰爭使戰火復燃。

一支英國艦隊在一位叫克萊武的小夥子率領的東印度公司軍隊支援下,攻取了法國據點金德納哥爾,6月23日,以3200人的部隊在普拉西戰役擊敗孟加拉總督的5萬軍隊,取得了在印度的霸權。

英法艦隊進行了三次不分勝負的交戰,但英國可以自由的補給,而法國的基地卻在印度洋深處的模里西斯。

英國的勝利指日可待,1759年,法國艦隊在拉利·圖蘭德率領下圍攻馬德拉斯,但是無法阻止英國從海上獲得補給。

1760年1月22日,喬治·珀科克的英國艦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第二年1月16日,彈盡糧絕的本地治理投降。

這決定了是英國獨佔印度而不是英法瓜分印度。

那支被追獵的普魯士之狐,在1759年末到1760年初,在忙於提高和貶低幣值,徵調和訓練人員,寫作和出版詩集。

1760年初,尚在寒冬之中的普魯士軍隊在芬克將軍的率領下與敵軍在靠近馬克西恩附近交戰,讓弗雷德里希大王十分驚訝的是,芬克率領的軍隊竟然不抵抗就投降了,其他的將領則指責弗雷德里希大王給了芬克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4月,索爾提科夫將軍自俄國領10萬人重現進入戰場,婁敦將軍在西里西亞有3萬人,與亨利親王的萬人對抗;道恩的主力部隊在德累斯頓,而腓特烈與之對抗的只剩下4萬人。

法軍有萬人,而斐迪南只有7萬人,圍攻普魯士的敵軍仍然比他多一倍。

勇悍的奧地利新秀婁敦在1760年首開記錄,6月23日蘭茨胡特戰役殲滅了一支萬的普軍,8月15日,腓特烈從道恩的包圍圈中脫身,在列格尼茨戰役小挫婁敦,進入佈雷斯勞,但到了10月9日,一支由費莫爾率領的哥薩克和道恩的參謀長弗朗茨·莫里茨·馮·拉西伯爵的部隊聯合攻入柏林,並掠奪軍事倉庫,且徵收一筆數額達200萬的銀幣後退走。

11月3日,腓特烈的萬部隊和道恩的萬部隊進行了托爾高戰役。

他使用側翼突擊的老方法,但特遣部隊的行動卻被對方察覺而無所作為,腓特烈的正面遭到奧軍的猛烈攻擊,他又一次三匹馬戰死,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他被震暈了倒下來失去知覺,僅僅是靠著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滕的騎兵的靈活反擊,道恩意外受傷才使得奧軍先撤出戰場,奧軍損失萬到萬軍隊,腓特烈的損失統計從萬到2萬不等。

冬季到來,再度給予這位劫後倖存者以喘息的機會。

1761年是外交年,極度關心漢諾威的英王喬治二世上年末去世了,他的孫子喬治三世對漢諾威不感興趣,下令結束這一耗費大量英鎊的戰爭,英國駐漢諾威的駐軍銳減,斐迪南親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族領地後撤。

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轉向西班牙,兩國簽訂家族協議,對付共同的敵人。

奧地利最富於攻擊力的將領婁敦奉命率領萬奧軍5月和俄軍會合,完全切斷東普魯士和勃蘭登堡的聯絡,並準備佔領柏林。

9月1日,奧軍再度攻取施韋德尼茨要塞獲得其補給。

10月5日,主戰的英國陸軍大臣老皮特在下院遭到反對,被迫辭職。

國王的老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