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號越高的,新增劑就越少,比如鮮榨果汁和飲用水都是0新增,所以它們身上是S。

而其他風味飲料零食則根據新增劑不同,新增劑危害不同來進行劃分,其中危害程度判定則是根據糖類進行判別。

大橘貓說由於之前規定,很多新增劑少量使用並不會造成直接危害,新增後色香味都上了一個檔次,所以新增劑在食品領域開始大面積使用,但是在後續的食品發展中,很多不同的新增劑出現了,並且因為沒有嚴格的劑量限制,很多都被加入了食品中。

這主要是因為有些企業要降低生產成本,但是由於單型別的新增劑少量不足以達到新增效果,大量新增又會超標,所以開發了大量同型別但不同成分的新增劑,以便達到效果。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甜度,由於蔗糖會導致發胖,部分人員為了避免食用蔗糖就會選擇代糖,但是新增單一型別的代糖會出現一個問題,要麼甜度不夠,要麼就超標,所以很多企業都在轉空子,既然單一的代糖達不到效果,那就多加幾種代糖新增劑,這樣每種新增劑的成分又不超標,又能達到想要的口感,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企業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在後續馬恩食品法中規定,市面上所有的已知新增劑分為六大類,每種只能按量新增其中一類,比如增香類,增味類,保鮮類這些零食飲料中經常使用的新增劑,企業只能用一類中的一種,最多新增六種,如果達不到效果,那就只能從天然生態作物中提取。

並且,所有的新增劑危害程度都以蔗糖作為依據,比如一個人一天吃3公斤的蔗糖會導致生命危險或者1類重度疾病,那把蔗糖換算成新增劑,如果某種新增劑能一人一天吃3公斤都不會死亡或者導致重度疾病,那它就是比蔗糖安全性更高的新增劑,可以新增的量就更多,反之則比蔗糖安全性更低,新增的量就更少。

然後根據這個公式,將所有新增劑換算成蔗糖,最後以總蔗糖的含量來判斷這飲料零食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