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征,這與他常年以來對自己和大唐軍隊積攢的勝績所形成的自信有密切關係。

畢竟李二登基沒幾天,突厥大軍浩浩蕩蕩地朝長安殺將過來,而李世民毫無懼色,一身金甲親臨渭水橋迎敵,一番正義嚴辭震懾住了頡利可汗和他的二十萬大軍,之後這幾年,唐朝大軍攻滅東突厥國、收服吐谷渾國、打敗吐蕃、剿滅鐵勒,強橫的兵鋒令四夷臣服,也讓太宗獲得“天可汗”的尊號。

因此,李二面對征討高麗的問題上,有足夠的底氣不聽勸阻,執意開戰。於是這支盛唐驕兵在太宗的親領下,走上了東征之路。而輕敵,則讓他們沒有對高麗人有足夠的重視,以為憑藉強大的軍力就能夠輕鬆速勝,不曾想在安市城碰了釘子,怏怏回師。】

嘶~

李世民悄悄吸了一口涼氣,這說得不就是現在的自己麼?

聽到李祐說得這話,李世民原本必勝的信心開始動搖,更加急迫的想要聽下去!

【皇帝御駕親征,往往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那自然是鼓舞士氣,大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是要是用不好,嘿嘿,這讓咱想起了某位大明戰神!】

【李二這次征伐高麗,動用了幾路大軍海陸並進,而且每一路軍的將領都有相當高的威望,要讓他們協同起來作戰,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皇帝親征,讓各路大軍都有了主心骨,協調起來就簡單多了。】

李世民:嗯嗯,朕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不過祐兒你不是說朕親征會導致失敗嘛,就放棄了親征。

【自古以來國君親征往往能夠鼓舞士氣,而李二親征,又將自己的仁政理念貫徹到這次軍事行動中去。他吸取了隋朝徵高麗的教訓,精簡軍隊人數,改徵兵、徵徭為募兵、募徭役,此舉減輕了民眾的負擔,很多人都自願從軍或隨軍來表示支援,李世民還會經常去傷兵營慰問受傷的將士,並親自過問他們的安置情況。

他還親自為在白巖城之戰中被弩矢射中的李思摩吮血。眾將士聞之,無不感動,故在戰場上能夠奮勇向前。初期唐軍連勝的態勢也印證了這一點。】

李世民:媽的!聽你這樣說,朕更想要去親征了!呆在皇宮裡面實在是太沒感覺了!

【但是親征也有其弊端,李績本是個多謀善斷的將才,在打突厥、薛延陀的時候,經常兵行險著,出奇制勝。但這次跟著皇帝出征,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取得戰爭的勝利固然是終極目標,但相比起來確保皇帝的安全更為重要。

所以當李世民提出要越過安市打建安時,他就堅決反對,因為安市在北,建安在南,而唐軍的糧草補給在遼東,冒險越進,一旦糧道被安市的高麗軍阻斷,皇帝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險境。

正是因為聖駕親征,才讓一眾將領投鼠忌器,做決策時瞻前顧後。他們卓越的軍事才能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最後採用穩紮穩打,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讓數十萬大軍在高麗的堅城險隘面前束手無策。】

李世民:咳咳,朕突然覺得呆在長安也挺好的,每天聽聽李績他們的前線捷報它不香麼?搞什麼親征嘛!

【這第二點,現在的確用不著多操心了。】

【接著就是高句麗路遠、城險、人善守!】

聽到這裡,李世民頓時嚴肅起來。

這一點李祐之前可沒有說過,放在最後說,肯定很重要!

【其實早在李二親征高麗之前,就曾召見已經致仕的前隋宜州刺史鄭元璹,因為鄭元璹曾經跟隋煬帝征伐高麗,找他來是為了詢問敵國情況。】

李世民:嗯嗯?!這你都知道!本來以為這件事情朕做得很小心,沒想到還是被李祐給知曉了,看來朕在李祐面前,一點秘密都沒有。

【當時鄭元璹就勸諫李二說:“遼東道遠,糧運艱難,且高麗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