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咱們再具體總結一下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原因!】

【其實所有的原因基本上出現在第一次征伐上,第一次輸了,後面二次、三次的失敗就已經註定!】

【第一點統帥問題,三次出征,隋煬帝都是親自指揮,小到每一隻軍隊的目標、大到一座城池的攻堅,是強攻是圍困等等,都要上報到隋煬帝這裡來,然後再層層傳遞下去,本來就是百萬大軍的指揮,通訊系統極為有限,還非得玩微操,不輸才怪!】

【對於這點,咱還是要表揚一下李二的,其他這次沒有選擇親自出徵,這第一點應該是沒機會犯了,要知道如果李二親自指揮的話,那麼咱得恭喜李二,同樣喜提三徵高句麗不勝的榮譽!】

李世民:嗯嗯!!??

不可能吧!論指揮作戰,朕比隋煬帝不知道好多少!

怎麼可能會征討高句麗失敗,而且也是三次!!

李祐自然不知道李世民此刻心中的想法,他還在繼續總結著。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不佔天時、又無地利、更無人和!】

【說他不佔天時,隋煬帝時期的隋朝已經面臨初現矛頭的外禍與內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內部方面,由於隋煬帝接連開鑿大運河及下揚州“巡視”並且長期大力賞賜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國力耗費甚巨。

外部方面,隋朝經過初期的積累雖然國力較為強盛,但立國時間不長,但周圍的政權往往都存在數百年之久,面對隋朝這一強大政權,他們只是表面臣服,在邊境地區的挑釁和侵擾行為仍時有發生。隋煬帝三徵高句麗表面上對一國,實際上要面臨十餘個大小政權的威脅。

內部不和,外部不穩,立國不久的隋朝在自身根基不穩,尚未完全消化勝利果實的情況下未能吸取前秦教訓,發動如此大規模對外征戰,實屬不智,此乃第一敗。】

【說他又無地利,又涉及兩方面,第一是軍隊給養輜重的嚴重困難,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每次集結的軍隊都在百萬以上,隋煬帝每日發一軍,軍隊四十餘日才出發完畢,前後相接九百多里,如此龐大的軍隊和後勤隊伍,已遠遠超過隋代軍事管理水平,進入遼東後,後勤保障長期受到高句麗和遊牧民族伏擊洗劫,供給十分困難;如果龐大的隊伍命令下達也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第二是軍隊對氣候的極度不適應,遼東地區屬於關外,氣候寒冷陰溼,而高句麗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區和遊牧地區雙重氣候特點,中國本土作戰部隊十分不適應,對氣候的不適應大大削弱了隋軍戰鬥力,在軍隊中還形成嚴重的負面情緒,隋煬帝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況下貿然重兵出擊,地利喪失殆盡,此乃第二敗。】

【說他無人和,這第一軍隊資訊傳遞和管理的困難,三次征伐高句麗,隋煬帝三次都在親自指揮,要求前線將領不得擅自定奪,而需將軍情日日傳送到後方由隋煬帝作出指示。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使得隋軍指令傳達受到嚴重影響,前線部隊甚至長期處於失控狀態。光是首次征伐高句麗,隋軍就攻破遼陽三次之多,但每次都停止不前,僅遼陽一城就消耗大量兵力輜重。

隋煬帝三次征伐的戰鬥部署基本一致,陸軍進攻遼陽,海軍從高句麗側面登陸,直逼平壤,大軍在平壤城下集結,形成合圍之勢。這一戰鬥部署表面十分合理,但實際上天文數字的各路部隊之間沒有有效的通訊和聯絡方式,彼此又相隔甚遠,戰略部署根本無法實現。

第二勞師動眾,人心不穩,首次征伐高句麗,隋煬帝本想依靠軍威不戰而勝,因而調動了全國的資源打造了一支曠古未見的百萬人軍隊,全國民夫和工匠大部分被調往前線,人心浮動。首戰失敗後,逃回國內的殘軍更是給予了後方人員強烈的打擊,而隋煬帝不知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