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國君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次子馮仲、三子叔齊。

國君喜歡小兒子,想要將國君之位傳給叔齊,但叔齊覺得國君的位置應該屬於長兄伯夷,所以拒絕了,伯夷也放棄了繼承權,兩人相繼逃離了孤竹國,最後,國君之位反而落到了馮仲手裡。

伯夷和叔齊逃離孤竹國之後,聽聞周文王賢明,決定一起投奔文王,結果文王薨逝,武王即位,舉兵伐紂。

伯夷叔齊叩馬諫阻,認為臣子不應該討伐君王,他們此舉被武王視為不忠不孝。

周朝建立之後,他們因為恥食周慄,逃到首陽山,以采薇為食。

後來他們在山中偶遇一個婦人,婦人對他們說: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二人聽了之後非常羞憤,最終絕食而死。

後世將這兩人視為道德楷模。

他們追求仁愛與正義,反對暴政和不義之戰,是古之聖賢。

孔融只是讓了一顆梨,就名垂千史。

而這兩位聖賢,讓的卻是一國國君之位。他們不但心甘情願讓出了國君之位,還為了抵制新朝,絕食而死!

他們的高尚品德,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正如這世上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邪,一件事有正面影響,就必然也有值得反思之處。

按照慣例,這段歷史講完了,就該輪到小崽子們講自己的心得了。

“不需要歌功頌德,後世多的是人為這兩位聖賢歌功頌德,說些別的心得。”葉景辰對他們說。

“他們身為國君之子,只是因為不想繼承國君之位,就相繼逃走,棄孤竹國不顧,雖然成就了自己的賢名,但對孤竹國的子民而言,他們很不負責任!”葉景銘當先發言。

“商末暴政,民不聊生,大周順應天命,建立新朝,周朝百姓安樂,但他們卻看不到這一點,一味對舊主愚忠。”吳擇明接著說。

“漢太中大夫有言:‘賢者居世,與之推移,不凝滯於物。’楚大夫也曾言:‘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真正賢明之人,應當順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墨守成規,拒絕改變。”顧北塵說。

“他們為了自己的‘仁義忠’而絕然餓死,卻稱不上‘孝’。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曾考慮到親人的感受。”葉景鈺有些生氣的說。

“但是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是真的很好,先後逃離孤竹國,後來又一起投奔文王,一起勸諫武王,一起隱居首陽山,最後還一起餓死,你們難道不覺得這些很感人嗎?”葉靜姝問。

“他們能遇到一個跟自己完全契合之人,還是自己的親兄弟,未免也太幸運了吧!”她接著感嘆。

“要是我也能遇到這樣一個人就好了!”她這麼說著時,掃視了一圈弟弟妹妹,還有幾個伴讀,最後將目光落在葉靜妤身上。

雖然三皇妹沉默寡言,但是她做什麼三皇妹都願意配合她,這樣其實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