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演進,日本島內又出現了不少新的勢力。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位於日本九州島東北部的一個叫“邪馬臺國”的國家。
這個國家和別的政權不同,因為其他政權全是以男子為王,但是這個國家的王卻是一名女性。她的名字叫作“卑彌呼”。
卑彌呼女王原為掌控祭祀的巫女,因其擅長鬼神之事,被邪馬臺國的國民擁立為王。(當然了,也有人懷疑卑彌呼女王其實是個boy。)
後來,卑彌呼女王排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曹睿感其親魏態度,便賞賜了大量財物。
除此以後,曹睿還賜予了卑彌呼女王一枚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對其所在的國家稱為“倭國”。
從此倭國這個名字便出現在了中國的史書之內。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就有關於卑彌呼女王的記載,“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後來,在奈良一帶的大和平原興起了大和國,由於這一時期留存許多大墳(龜冢古墳),所以這一時期也被叫做“古墳時代”。
在“倭五王時代”,先後有五位國王統治大和國。他們重視與中國的交往,先後派遣使團來華請求冊封,也因此帶去了中國的漢字、儒學和佛教文化。
後來,推古女王即位,並任命自己的外甥聖德太子攝政。
聖德太子在攝政期間的三十年間,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比如正式採用“天皇”稱呼,制定“冠位十二階”制度,制定《十七條憲法》,弘揚佛教,修建寺廟。
這一系列改革由於發生在推古女王時期,所以史稱“推古改革”。
聖德太子對外注重與中國的交往,派遣小野妹子(注意,不要以為他叫妹子就以為他真的是妹子,其實人家是個純大老爺們。)出使隋朝。
後來,推古女皇和聖德太子相繼去世,權臣蘇我氏乘亂把持朝政,擅自任命天皇人選,禍亂朝綱。(蘇我蝦夷排斥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擁立田村皇子即位。至皇極朝時期,蝦夷之子入鹿直接徵調勞役為其修建父子陵墓,可謂權傾朝野)
正當社會危機嚴重的時期,推古朝時期派到中國的交流生陸續回國。在朝廷之中形成了改革派勢力。
中大兄皇子與官僚後裔中臣鐮足組合改革派勢力,開始將矛頭指向蘇我入鹿等一干勢力。
皇極天皇四年,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之時,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蘇我入鹿。蘇我蝦夷在得之這一訊息之後,知道大勢已去,便自焚身亡了。
在消滅掉蘇我氏的一干勢力之後,改革派成立了以孝德天皇為中心的新政權。
新政權成立之後,建年號為“大化”。仿“法式備定”的唐制,開始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之後,日本廢除了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成立了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日本也由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
大化改革讓日本得以開化,並步入到封建社會,然而圍繞著政權的鬥爭,卻在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愈演愈烈。
唐朝時期,日本共派出遣唐使20次,每一次都將近在中國學習20年左右。
唐朝的雕塑、音樂、天文、詩歌、醫學、建築等都透過這些遣唐使傳入到了日本,由此對日本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自恆武天皇將日本的都城由平城京(奈良)遷到平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