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雲升思忖片刻,問:“公子的意思是,今年冀北仍可不受侵犯?”
“至少短時間內不會。”
“如此一來,那西召或許還有轉機。”
“轉機?”赫連良平微笑搖頭,“逸恆,你太小看西召的內部矛盾了,就算沒有外敵入侵,這局勢也是很難平息的。”
聶雲升的眉頭蹙了一下,他自幼在軍中長大,召國的建立,他也流了血,對西召的忠誠如同血脈一般流淌在體內,但近年來朝廷的腐敗和無能讓他的信念開始動搖:“還請公子指教。”
“一家之言,逸恆姑妄聽之。”赫連良平笑道,“你是軍人,咱們不談政治,只談朝廷的兵力,看似強大,實則不過一盤散沙。真正的能戰之兵,唯有三方,羅不辭與武思惟麾下的黑甲軍,以及梁王劉淳手裡的雍州鐵騎。”
“這三人手中兵力加起來有三十餘萬,其中有半數,皆是早年跟隨劉文召征戰北方的老兵,其戰力自是不容小覷。至於別的,如剛剛調撥曲陽的二十萬府兵,數字聽上去挺唬人,可又有多少戰力?”
“這些兵馬,平日裡對付一些山匪流寇都會連連受挫,更別說如今的攻堅戰了。他們最多也就是往日在城裡維護一下治安,抓幾個毛賊,嚇唬嚇唬尋常百姓罷了。”
聶雲升沉默不語,實話往往不好聽,赫連良平的話雖然刺耳,卻都是事實。
大召府兵早就沒了往年的銳利,不然也不會坐視各地的山匪流寇橫行,說是不願剿匪,更大原因是沒這個本事而已。
“你是一軍主將,自然明白,打仗打的是後勤,是軍需糧草。”赫連良平繼續說道,“幽州與北豫的戰事暫且不提,單說這二十萬府兵,他們打仗的能力雖然不行,可吃飯的本事卻不會比那些能戰之軍弱上半分。”
“二十萬府兵,一個月所耗費的糧草又是多少?為了維持這二十萬大軍的作戰,至少需要額外動用兩倍的人數來負責後勤補給,這些人又從哪來?”
聶雲升接話:“只能從百姓當中徵調。”
“不錯。”赫連良平說道,“大量百姓被徵調,農田又由誰來打理?你方才也說了,若是能速戰速決,倒還不算麻煩,可他能速戰速決嗎?一旦戰事拖延,糧草後繼無力,補給線拉長,沿途的山匪流寇定然會下山搶掠。”
“到那時,必定陷入惡性迴圈,糧草供不上,朝廷就加派糧草,再度徵調民夫,再度被搶,等國庫被打空,會發生什麼?”
“會……”聶雲升結舌,“會……增加賦稅。”
“是啊,增加賦稅。”赫連良平嘆道,“可百姓本就無糧可食,農田都無人打理了,又哪來的錢糧交給朝廷?交不上的後果是什麼?百姓走投無路,又會發生什麼?”
“這……”聶雲升冷汗直流,會發生什麼,不言而喻。
“民變。”赫連良平淡淡地說道,“逸恆,你應該知道,歷史上的每一次王朝更迭,都是從民變開始的。”
其實,赫連良平說得已經很保守了,真到了那一步,哪還用得著百姓揭竿而起,軍隊自已都會發生譁變。
可不管是百姓間的民變還是軍中譁變,以眼下的局勢來看,必將給已經大廈將傾的西召王朝再來一次痛擊。
“難道在朝廷下發調兵旨意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西召的滅亡嗎?”聶雲升問道。
“除非有奇蹟發生。”
“奇蹟?”聶雲升有些好奇,“不知公子所說的奇蹟是?”
“朝廷派遣一名良將,率領二十萬冀州府兵快速收復曲陽,再與平南軍兩頭並進,平定方令舟之亂。”赫連良平說道,“當然,在保證這一切順利進行的同時,羅不辭要頂住幽州的壓力,雍州與冀州不會再發生任何動亂,外敵也不能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