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版《道德經》個人怎麼應用 (第4/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書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相互跟隨。這句話進一步闡述了事物的相對性和相互依存性。任何事物都是在與其他事物的對比和聯絡中存在的,沒有絕對的獨立和單一的存在。
七、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處理事務,以不言的方式進行教導。這裡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指不刻意去幹預事物的自然發展,順應道的規律。“不言之教”則是透過自身的行為和榜樣來影響他人,而不是透過言語的說教。
八、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萬物自然地生長而不加以干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已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有功,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這句話體現了聖人的無私和謙遜,他們為萬物的發展做出貢獻,但不追求個人的名利和地位。
九、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崇尚賢能之人,使民眾不互相爭鬥;不看重珍貴的財物,使民眾不淪為盜賊;不顯露引起慾望的事物,使民眾的心靈不被擾亂。這句話強調了社會治理中的無為而治思想。透過減少外在的誘惑和干擾,讓民眾迴歸自然的本性,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十、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要使民眾的心靈空虛,讓他們吃飽肚子,減弱他們的慾望,增強他們的身體。常常使民眾沒有知識和慾望。這樣,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有所作為。實行無為而治,那麼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這裡的“無知無慾”並不是要讓民眾變得愚昧無知,而是要讓他們擺脫過度的慾望和執著,迴歸到自然的狀態。
十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是空虛的,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它深邃莫測,好像是萬物的根源。這句話再次強調了道的超越性和無限性。道雖然無形無象,但它卻蘊含著無限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是宇宙萬物的根本。
十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消磨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紛爭,調和它的光芒,混同於塵世。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學會收斂自已的鋒芒,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和紛爭。同時,要保持低調和謙遜,不炫耀自已的成就和才華,與他人和諧相處。
十三、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那樣的清澈透明,好像若有若無地存在著。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好像在天帝出現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了。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道的古老和神秘,它超越了人類的認知和想象,是宇宙萬物的最初根源。
十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憑它們自然生長和消亡;聖人也沒有偏愛,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憑他們自然發展和變化。這句話並不是說天地和聖人冷酷無情,而是強調了他們的公正無私。天地和聖人不會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讓萬物和百姓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
十五、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風箱嗎?它內部空虛卻不會塌陷,越是鼓動它,產生的風就越多。這句話用風箱來比喻天地之間的道,道雖然無形無象,但它卻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只要我們順應道的規律,就能夠不斷地從中獲得能量和啟示。
十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語過多往往會使自已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內心的平靜和適中。這句話提醒我們要謹言慎行,不要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