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第3/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身與貨孰多”,這讓我想到了現代社會中的一些企業家。他們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拼命工作,不顧身體健康。比如某知名企業的創始人,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因為長期的勞累和壓力,身患重病,不得不暫停工作去治療。這時候才意識到,再多的財富也換不回健康的身體。
“得與亡孰病”,比如說在一場考試中,有的學生為了取得高分,採取作弊的手段。雖然暫時得到了好成績,但卻失去了誠信,也失去了老師和同學的信任。這種得到其實帶來了更大的損失。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古代的石崇,富可敵國,極度奢華,愛財如命,收藏了無數的珍寶。然而,他的財富引起了他人的嫉妒和覬覦,最終因財富招來殺身之禍,一切都化為烏有。
相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像漢初的張良,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後,不貪戀權勢,選擇功成身退,知足而止。最終得以安享晚年,名垂青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有些人沉迷於收集各種限量版的物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而那些懂得知足的人,能夠享受簡單的快樂,生活更加輕鬆自在。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告訴我們,要正確看待名聲、身體、財富、得失,做到知足知止,才能避免陷入困境,過上安穩長久的生活。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代的繁華之都,有一位名叫李雲飛的書生。他自幼聰慧,心懷大志,渴望透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光宗耀祖。
李雲飛日夜苦讀,文章才華逐漸在城中傳頌,名聲漸起。然而,隨著名聲的傳播,他開始變得過於在意他人的讚譽,為了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名聲,他日夜焦慮,身體逐漸憔悴。
與此同時,一位富商看中了李雲飛的才華,欲以重金聘請他為自家商鋪撰寫招牌和宣傳之文。面對豐厚的財物,李雲飛心動了。他開始將更多的時間用於為富商服務,逐漸疏忽了學業。
在科舉考試前夕,李雲飛發現自已的身體已不堪重負,精神也疲憊至極。他在考場上發揮失常,名落孫山。曾經的名聲瞬間化為烏有,富商也因他未能考取功名而不再重用他,財物亦隨之而去。
李雲飛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一日,他在街頭偶遇一位仙風道骨的老者。老者聽聞他的遭遇,微微一笑,說道:“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李雲飛聽後,如醍醐灌頂。
他想起了曾經為了名聲和財物,不顧身體,最終失去了一切。他明白了過分追求名利必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過多收藏財物必然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從此,李雲飛重新振作,不再追逐虛幻的名聲和短暫的財物。他專注於修養身心,提升自已的學問。最終,他憑藉真才實學高中進士,成為了一名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也真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讚譽。
故事(二)
李明是一位年輕有為的企業家,在商界拼搏多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公司不斷擴張,財富迅速積累,名聲也越來越響亮。
然而,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李明卻發現自已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每況愈下。他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頻繁的應酬讓他的健康亮起了紅燈,焦慮和失眠也時常困擾著他。
與此同時,他的家庭關係也變得緊張。因為忙於工作,他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與妻子和孩子的感情逐漸疏遠。
這讓李明開始反思自已的人生,正如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所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