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退,放棄高官厚祿,轉而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正是因為他懂得知足和知止,才得以善終,留下了千古美名。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從這一章中汲取智慧。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犧牲自已的健康和家庭,要學會知足,珍惜已經擁有的,不過分貪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安寧,過上幸福、長久的生活。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譯文為:名聲和生命相比,哪一個更親近?生命和財物相比,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地追求喜愛的東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過多地收藏財物,必然會遭受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首先來看“名與身孰親”。名聲,往往是外界給予的讚譽和認可;而身體,則是我們存在的根本。在歷史長河中,有不少人為了追求虛名,而不惜犧牲自已的健康甚至生命。比如,戰國時期的吳起,為了在政治上獲得更高的名聲和地位,不擇手段,四處征戰,最終落得個悲慘的結局。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獲得了名聲,但卻失去了安寧的生活和生命的長久。

“身與貨孰多”這一句提醒我們思考生命與財物的輕重。就像現代社會中,有些人為了賺取更多的財富,日夜操勞,不顧身體的承受能力。比如一些創業者,為了積累財富,連續熬夜工作,導致身體出現嚴重的健康問題。他們在追求貨物的過程中,忽視了身體這個最寶貴的財富。

“得與亡孰病”則讓我們審視得到與失去的利弊。例如,古代有個書生,為了考取功名,整日埋頭苦讀,忽略了與家人的相處和生活的樂趣。最終雖然金榜題名,卻發現自已失去了親情和快樂的時光。這就是在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重要的東西。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這讓我們想起了明朝的嚴嵩。他極度貪戀權力和財富,結黨營私,貪汙受賄。最終,他的罪行被揭露,不僅失去了所有的財富和權力,還身敗名裂,給家族帶來了滅頂之災。

再比如,在商業領域,有些企業為了快速擴張,過度投資,大量囤貨。然而,市場變化無常,一旦形勢不利,就會導致庫存積壓,資金鍊斷裂,遭受巨大的損失。

相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智慧在很多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比如清朝的曾國藩,他在功成名就之時,懂得知足,主動裁軍,避免了功高震主帶來的災禍,得以善終,並且名垂青史。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運用這種智慧。比如在工作中,不要為了追求升職加薪而過度勞累,要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在消費時,不要盲目追求奢侈品,要根據自已的實際需求和經濟能力,做到知足知止。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教導我們要正確看待名、身、貨、得、亡的關係,以知足知止的心態面對生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實現長久的安寧與幸福。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白話文意思大概是:名聲和自已的身體,哪一個更值得親近?身體和財物,哪一個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個更有害處?過分地喜愛某種東西,必然會為之耗費大量精力;過多地收藏財物,必然會遭受重大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這樣才能保持長久。

先來說說“名與身孰親”。就像古代的秦檜,為了追求權傾朝野的名聲,陷害忠良,賣國求榮。雖然一時名聲大噪,可最終遺臭萬年,還落得個病體纏身、眾叛親離的下場。相比之下,他的身體和名聲,顯然身體才是最應該被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