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大自然中的生態系統,各種生物在其中各司其職,相互依存。蜜蜂採蜜傳播花粉,幫助植物繁殖;植物為食草動物提供食物,食草動物又成為食肉動物的獵物,整個生態系統無需人為的強制安排,自然而然地保持著平衡與和諧,這正是道與德的體現。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所以,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髮育,使萬物成熟結果;給萬物提供滋養,又對萬物加以保護。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孩子出生,這是道的作用;父母的關愛、教育以及社會提供的良好環境,是德的滋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知識的教育,品德的培養,逐漸成熟獨立,而家庭和社會始終給予他們支援和保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創造了萬物卻不佔有,施為了卻不居功自傲,引導了萬物的生長卻不主宰它們,這就是深奧而玄妙的德。歷史上的堯舜禪讓,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典範。堯帝年老時,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已的兒子,而是選擇了德才兼備的舜,因為他一心為了天下蒼生,而非為了自已家族的私利。舜在繼位後,也是兢兢業業,為百姓謀福祉,不居功自傲,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能看到許多具有“玄德”之人。比如那些默默奉獻的志願者,他們為了幫助他人,付出自已的時間和精力,不圖回報;還有那些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們為了推動人類的進步,不斷探索創新,卻從不以自已的成就自居。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讓我們明白,道與德是萬物生成和發展的根本,而我們應該追求“玄德”,以無私、無為、不居功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已的力量。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國度,名為“玄德之國”。

這個國度的建立,源於一段神秘的傳說。相傳,在混沌初開之時,道生之,賦予了這片土地生機。神秘的力量悄然湧動,山川、河流、森林漸次成形。而德畜之,讓這片土地充滿了滋養萬物的靈氣。

有一位智慧的君王,名為明哲王。他深知道之尊,德之貴,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理。他治理國家,並非憑藉強硬的律令和高壓的手段,而是遵循著自然之道,以仁德感化臣民。

在國家的發展中,明哲王注重農業的發展。他鼓勵百姓順應天時,播種耕作。春天,他親自帶領臣民開墾荒地,播下希望的種子;夏天,他關注雨水的滋潤,保障禾苗茁壯成長;秋天,他與百姓一同歡慶豐收,感恩大自然的恩賜;冬天,他組織大家休養生息,儲備來年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道生之,讓土地孕育出豐富的物產;德畜之,使百姓勤勞善良,互幫互助。

國家的能工巧匠們,根據萬物的形態,創造出各種精妙的器具。木匠們依照樹木的紋理,打造出堅固美觀的桌椅;鐵匠們利用礦石的特性,鑄造出鋒利耐用的兵刃。這些器具的製成,既是物形之的體現,也是器成之的成果。

然而,國家並非一帆風順。有一年,遭遇了罕見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困苦。明哲王沒有慌亂,他堅通道與德的力量。他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同時帶領大家舉行祭祀儀式,祈求上天的庇佑。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他沒有強徵賦稅,沒有強迫百姓勞作,而是以德育人,鼓勵大家團結一心,共渡難關。

最終,旱災過去,國家重新恢復了生機。百姓們對明哲王更加尊敬和愛戴,因為他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他創造了國家的繁榮,卻不將其視為私有;他為百姓付出諸多努力,卻從不居功自傲;他引領著國家的發展,卻從不主宰百姓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