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 (第3/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不會對民眾造成傷害。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章強調了以道治國、治世的重要性,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家庭,遵循正確的原則和方法,就能實現和諧、穩定和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為“靖安”的國度。新君剛剛登基,國家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新君初掌大權,急於展現自已的治國才能,頻繁頒佈新的法令,更改稅收政策,還大規模調動官員。百姓們生活被攪得一團亂,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這時,一位名叫玄清的智者來到了國都。他聽聞了國君的種種作為,決定面見國君,進諫治國之道。
國君聽聞玄清求見,心中好奇,便召見了他。玄清施禮後,緩緩說道:“陛下,治大國若烹小鮮啊。您如此頻繁地變動國策,如同在鍋中不停翻動小魚,魚必碎,國必亂。”
國君微微皺眉,問道:“何意?”
玄清道:“就如烹製小魚,不可過度攪動。治國亦如此,需穩定,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若能遵循治國正道,那些擾亂民生的奸佞小人便無法興風作浪。”
國君若有所思。
玄清繼續說道:“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如今陛下的頻繁變動,使得奸佞有了可乘之機,百姓也深受其苦。若陛下能以道治國,不為私利,不隨意傷害百姓,奸佞也無法得逞,百姓便能安居樂業,國家方能繁榮昌盛。”
國君聽後,陷入沉思。良久,他站起身來,對玄清深深一揖:“先生所言,如醍醐灌頂。朕當改過,以道治國。”
此後,國君不再頻繁頒佈新令,而是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漸漸地,國家恢復了生機,百姓富足,奸佞銷聲匿跡,一片祥和。
靖安國從此成為了周邊各國羨慕的物件,而國君也終於明白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真諦。
故事(二)
在繁華喧囂的現代都市“新光市”,新任市長李明上任伊始,就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
城市的經濟發展陷入瓶頸,社會治安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市民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李明市長一心想要快速改變現狀,他連續推出了一系列激進的改革措施,包括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專案、頻繁調整稅收政策以及頻繁更換執法部門的領導班子。
然而,這些舉措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城市建設專案因為倉促上馬,出現了質量問題和資金浪費;稅收政策的頻繁變動讓企業感到無所適從,投資意願下降;執法部門的頻繁人事變動導致工作銜接不暢,治安狀況進一步惡化。
這時,一位名叫張華的大學教授,對城市發展頗有研究,他透過公開信的方式向市長進言。信中寫道:“市長閣下,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城市如同烹飪一道精緻的菜餚,不可過度攪拌,否則會失去其原有的風味和形態。您的一系列激進改革,雖初心良好,但過於頻繁和劇烈,反而讓城市陷入了混亂。”
市長看到這封信後,邀請張華教授當面交流。
在市長辦公室,張華教授進一步闡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如果我們能夠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那些擾亂城市秩序的不良因素自然無法得逞。比如,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們要注重培育本土產業,而不是盲目追求大專案;在治安管理上,要建立穩定有效的執法機制,而不是頻繁更換領導。”
市長認真傾聽,若有所思。
張華教授接著說:“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現在,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