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可能帶來災禍,用心控制自已的情緒和慾望才是真正的強大。比如有些人過度依賴保健品來養生,卻忽略了內心的修養和身體的自然規律,最終並沒有達到健康的目的。而那些能夠控制自已情緒,不被外界干擾的人,往往能夠在困難面前保持冷靜,做出正確的決策。

“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到強盛就會走向衰老,這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歷史上有許多王朝和企業,在達到鼎盛時期後,因為驕傲自滿、不思進取而逐漸衰落。比如清朝的康乾盛世之後,由於閉關鎖國、政治腐敗等原因,逐漸走向了衰落。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告訴我們,要保持赤子之心,擁有和諧的心態,遵循自然規律,不過度追求外在的東西,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和力量,讓生命保持長久的活力和美好。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譯文:

德行深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兒。蜂蠍毒蛇不會去蜇刺他,兇禽猛獸不會去撲抓他。嬰兒雖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但拳頭卻握得緊緊的。他還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卻能自然勃起,這是因為他精氣充沛至極。他整天大聲啼哭,卻不會嗓音沙啞,這是因為他元氣和諧至極。懂得保持和諧,就叫做遵循常理;懂得遵循常理,就叫做明智。貪圖生活享受叫做災殃。任性使氣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強壯就會走向衰老,這就叫做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很快就會滅亡。

例子與故事

例一:“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多次遷居。起初他們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模仿喪葬的行為;後來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學習商人做生意;最後搬到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深知環境對孩子品德培養的重要性,透過不斷調整,為孟子創造了有利的成長條件,就如同讓孩子在和諧的氛圍中成長,遵循了“知和曰常”的道理。

例二:“塞翁失馬”

在邊塞有一位老翁,他家的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也許是好事呢。”過了不久,那匹馬竟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鄰居們都來祝賀,他又說:“這也許是禍事呢。”果然,他的兒子因為騎馬摔斷了腿。不久,戰爭爆發,年輕人都被徵兵上了戰場,大多戰死,而他的兒子因為腿瘸得以保全性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福禍相依,我們要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無常的,不能因一時的得失而過於欣喜或悲傷,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正是“知常曰明”的體現。

例三:“秦始皇求長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妄圖長生不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尋求仙藥。然而,過度追求長生和享受,最終也未能如願,秦朝還在他死後不久迅速衰敗。這警示我們,貪圖生活享受(益生曰祥),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帶來不良後果。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能看到許多類似的現象。比如,一些家長過度寵溺孩子,為孩子創造了過於優越的物質條件,卻忽略了孩子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導致孩子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的挑戰。這就是不懂得遵循“和”與“常”的道理。

又比如,一些人在工作中為了追求短期的業績和利益,過度勞累,犧牲了健康,最終得不償失。這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白“物壯則老”的道理,不懂得適度和平衡。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和諧,遵循自然常理,不過度追求,不逞強好勝,這樣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德行深厚,就如同初生的嬰兒。蜂蠍毒蛇不會去蜇咬他,兇禽猛獸也不會去撲抓他。嬰兒雖然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