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一方,卻能堅守闇昧包容的態度,成為天下的榜樣法則。

《將相和》的故事中,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等功勞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揚言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不僅沒有針鋒相對,反而儘量迴避廉頗,他深知與廉頗爭鬥會對國家不利,自已雖然在功勞和名譽上處於“白”的位置,但以“守其黑”的方式對待廉頗。藺相如的大度和寬容最終感動了廉頗,廉頗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共同為趙國的穩定做出了貢獻。藺相如的做法,成為了一種榜樣,體現了“知其白,守其黑”的智慧。

清楚自已有榮耀的地位和成就,卻能安於謙卑屈辱的處境,成為天下的山谷。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處以宮刑,這對於士大夫來說是極大的屈辱。但司馬遷深知自已著書立說的使命和責任,他忍辱負重,沒有因遭受屈辱而放棄撰寫《史記》。他以謙卑的態度和頑強的毅力,堅持完成了這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鉅著,成就了自已的榮耀與偉大。司馬遷的經歷詮釋了“知其榮,守其辱”的精神內涵。

當質樸的“道”分散開來,就成為了各種具體的事物和工具。聖人運用這些事物和工具,就能成為領導者。所以完善的治理體系是完整統一、不可分割的。

總之,《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教導我們要懂得在不同的情境下,運用不同的智慧和態度來為人處世,保持德行的完善和內心的純淨,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遠古的一個國度,有一位智慧超群的君王。他深知治理國家不能僅憑剛強的手段,而需奉行柔弱之道。

當時,周邊的一些小國時常發生爭鬥,都想擴張自已的勢力。這位君王的國家也擁有強大的實力,其大臣們紛紛進言,主張以武力征服這些小國,展現本國的雄強。然而,君王卻深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的道理。

他選擇了守其雌,如同天下的溪澗一般,保持低調和柔和。他沒有主動發動戰爭,而是致力於國內的發展,關心百姓的生活,推行仁政。他降低賦稅,鼓勵農耕,興修水利,使得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其他小國的百姓聽聞這個國家的富足和安寧,紛紛前來歸附。這位君王以包容的心態接納他們,並不因自已國家的強大而欺凌他國。因為他明白,常德不離,只有保持這樣的品德,才能真正贏得人心。就如同嬰兒般,純真無邪,沒有過多的欲求與爭鬥,卻能得到眾人的呵護。

在國家的治理上,君王也明白“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的重要性。當時,社會上流行著各種表面上的榮耀和虛榮,人們追求華麗的外表和短暫的榮耀。

然而,這位君王卻能守住內心的平靜,不被這些表面的東西所迷惑。他注重培養國家的內在實力,鼓勵人們追求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他選拔官員時,不看重那些誇誇其談、追求虛名的人,而是看重那些有真才實學、默默奉獻的人。

有一次,一位才華出眾但性格謙遜的年輕人前來應聘官職。其他大臣們覺得此人太過平凡,沒有什麼出眾之處。但君王卻從他的言談舉止中看到了他的內在品質,決定重用他。果然,這位年輕人在任職後,憑藉著自已的智慧和勤奮,為國家解決了許多難題。

這位君王還懂得“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的道理。在與他國交往中,他不刻意追求表面的榮耀和尊嚴,而是以謙遜的態度對待他國。

有一個強國曾試圖在外交場合上羞辱這位君王,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然而,君王並沒有被激怒,他保持著冷靜和剋制,以理服人,巧妙地化解了這場危機。他的寬容和大度,讓那個強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