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章 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 (第2/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知止”的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注重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反而能夠長久地發展下去。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道”存在於天下,就像小溪流匯聚於江海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和智慧雖然有限,但如果我們都能遵循“道”的指引,將自已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比如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無數的醫護人員、志願者、社群工作者以及普通民眾,各自堅守崗位,貢獻自已的力量,最終匯聚成了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二章教導我們要認識“道”的力量,遵循“道”的規律,懂得適可而止,匯聚點滴力量,這樣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實現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譯文:
“道”永遠沒有固定的名稱和形態,“道”的本質“樸”,雖然幽微渺小,但天下沒有誰能夠使它臣服。
從現實生活來看,“道”的“樸”可以理解為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著深刻力量的事物。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一生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如質樸的耕者默默勞作。他所從事的雜交水稻研究,起初並不被廣泛關注,但這種質樸的堅持和探索,解決了無數人的溫飽問題,是他堅守“樸”的力量,讓他在農業領域創造了偉大的成就,使得無數人受益。
如果侯王能夠堅守“道”,萬物將會自然地歸順。古代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以民為本,施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政策,遵循治國之道。他任用賢臣,聽取魏徵等大臣的建議,剋制自已的慾望,不濫用權力,使得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開創了“貞觀之治”,周邊國家和民族紛紛歸附,正體現了侯王守“道”,萬物自賓的道理。
天地間陰陽之氣相互交融,就會降下甘露,不用人們去發號施令,自然會均勻地滋養萬物。比如大自然的四季輪迴,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和節奏,無需人為干預,萬物在這種自然的秩序下,各自得到滋養和發展。
開始制定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名分既然已經有了,那也應該知道適可而止。在商業領域,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在功能機時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擁有了響亮的品牌名和龐大的市場份額。然而,當智慧手機時代來臨,諾基亞沒有能夠及時“知止”,未能果斷調整戰略,過度沉迷於過去的成功模式,沒有適時地創新和轉型,最終逐漸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相反,蘋果公司在智慧手機領域崛起後,不斷創新,但也懂得在產品設計和功能拓展上把握分寸,知止而行,使得其產品一直保持著強大的競爭力。
“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小溪流匯聚於江海一樣。以“螞蟻森林”為例,每一個使用者日常的低碳行為,如步行、乘坐公共交通、減少紙張使用等,這些微小的行動就像一條條小谷流。當眾多使用者參與進來,這些微小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最終在沙漠地區種下了一片片綠洲,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體現了個體的“小谷”匯聚成生態保護的“江海”之力。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白話文內容是:“道”一直沒有固定的名稱和形態,“道”的本質“樸”,雖然微小,但是天下沒有誰能夠使它臣服。如果侯王能夠堅守“道”的原則,那麼萬物都會自然地歸順於他。就像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融,就會降下甜美的露水,不用百姓去命令,自然會均勻地滋養萬物。開始建立各種制度、確定各種名分,名分既然已經有了,人們也應該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才能夠沒有危險。打個比方,“道”存在於天下,就好像無數小溪流與江海的關係一樣。
首先,“道恆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這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