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章 善行者無轍跡 (第3/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白話文:
“善行無轍跡”,真正善於行動的人,行事不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這並非是指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而是說他們的行動自然而然,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不刻意、不強求,如同水的流動一般,看似無形卻能滲透萬物。比如,古代的神醫扁鵲,他治病救人往往能根據病情的細微變化調整治療方案,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而病人卻難以察覺其治療的具體步驟和方法,這便是善行無轍跡的體現。
“善言無瑕謫”,善於說話的人,言辭沒有瑕疵和過失。他們說話真誠、恰當,能夠深入人心,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和誤解。就像孔子周遊列國,向各國君主闡述自已的政治理念,言辭溫和而有力,即使不被採納,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他的真誠和智慧。
“善數不用籌策”,善於計算的人,不用藉助算盤等工具就能心中有數。這是一種對事物的深刻洞察和敏銳直覺。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軍事戰略上往往能夠未卜先知,準確判斷敵我形勢,巧妙佈局,不用繁瑣的計算就能制定出精妙的作戰計劃。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卻讓人無法開啟;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卻讓人無法解開。這意味著真正的牢固和緊密並非依靠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力量和智慧。比如,一個團隊如果成員之間有著共同的信念和目標,彼此信任、相互支援,這種凝聚力無需外在的約束就能堅不可摧。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利用物,所以沒有被廢棄的東西。這就叫做因循明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和每件物品的可用之處。比如,一位優秀的教師,不會因為學生成績差而放棄他們,而是能夠因材施教,激發他們的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已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鑑。我們應該從善人的身上學習優點,從不善人的行為中吸取教訓。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以隋煬帝的暴政為鑑,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如果不尊重自已的老師,不珍惜自已的借鑑,即使自以為聰明,其實也是大大的糊塗。這是非常關鍵而微妙的道理。
在當今社會,我們若能領悟並踐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智慧,無論是在為人處世、工作學習還是社會交往中,都能更加從容、明智,達到和諧美滿的境界。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名為青雲的國度。這個國度繁榮昌盛,但也隱藏著種種問題。
在青雲國的都城,有一位名叫李善的智者。他的行為如同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所描述的“善行無轍跡”。李善常常默默地幫助那些貧困的百姓,他的善舉從不張揚,總是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悄然出現,卻又讓人難以追尋其蹤跡。有一次,城中一位貧苦的老婦人家中房屋倒塌,李善悄悄地召集了一些工匠,在一夜之間為老婦人重建了房屋,當老婦人清晨醒來,只看到嶄新的房屋,卻不知是何人所為。
而在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張言的大臣,他可謂是“善言無瑕謫”。他向君主進諫時,言辭懇切,條理清晰,既不冒犯君主的威嚴,又能準確地指出問題所在。有一回,國家面臨一場重大的決策,眾大臣爭論不休,張言的一番話語讓君主茅塞頓開,最終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在市井之中,有一位名叫王智的商人,他精於計算,堪稱“善數不用籌策”。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