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章 善行者無轍跡 (第2/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可以聯想到那些堅固的友誼和合作關係。真正深厚的感情和緊密的合作,不是靠外在的約束和條款來維繫,而是基於彼此的信任、理解和共同的目標。比如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偉大友誼,他們志同道合,為了共同的理想緊密合作,這種關係無需外在的束縛卻堅不可摧。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 這告訴我們,聖人善於發現每個人的閃光點,善於運用各種事物的特點,不會拋棄任何人,也不會浪費任何資源。在教育領域,一位優秀的教師就應該像聖人一樣,看到每個學生的潛力,因材施教,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意思是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不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反思和成長的借鑑。如果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鑑,即使聰明也會陷入迷惑。例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遇到品德高尚的人,我們向他們學習;遇到犯錯的人,我們反思自已是否有類似的問題,從而不斷完善自已。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教導我們要追求那種自然而然、不著痕跡卻又能達到完美效果的境界,善於發現和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尊重他人的優點,從他人的不足中吸取教訓,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成長,走向智慧和光明。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譯文:
“善行者無轍跡”,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車輪的痕跡。這並不是說他們能夠憑空移動,而是指他們的行動自然流暢,不刻意,不張揚。比如,歷史上的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後,急流勇退,隱姓埋名,以低調而自然的方式開始新的生活,沒有留下過多的蹤跡和紛爭。
“善言者無瑕謫”,善於說話的人,不會留下讓人指責的把柄。像唐朝的魏徵,他向唐太宗進諫時,言辭懇切而有分寸,既能表達自已的觀點,又能讓唐太宗欣然接受,避免了因言語不當而帶來的災禍。
“善數者不以籌策”,善於計算的人,不用憑藉算籌。這意味著真正高明的計算不是依靠外在的工具,而是內心的智慧和洞察力。例如,股神巴菲特在投資決策時,更多的是依靠對企業價值的深刻理解和長遠判斷,而不是複雜的數學模型。
“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卻讓人無法開啟;善於捆綁的人,不用繩索卻讓人無法解開。這告訴我們,真正有效的防禦和聯結並非依賴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力量和智慧。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城中兵力空虛的情況下,透過自已的鎮定自若和巧妙佈局,讓司馬懿誤以為城中有埋伏,從而不戰而退。
“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所以聖人總是善於挽救人,沒有被遺棄的人,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就叫做因循常道的明智。比如,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不乏出身貧寒、資質平庸之人,但孔子因材施教,發掘每個人的優點和潛力,使他們都能有所成就。
“故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因此,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借鑑。不尊重老師,不珍惜借鑑,即使聰明也會陷入迷惑,這就是關鍵的奧妙所在。就像唐太宗以隋煬帝的失敗為借鑑,時刻警醒自已,從而開創了貞觀之治。
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學習老子所闡述的這些智慧,以自然、適度、靈活的方式去行動、說話、思考,善於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和教訓,無論是善者還是不善者,都能成為我們成長的助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成長。
帛書